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备课策略示例: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2案例解析4核心知识点的衔接.pdf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备课策略示例: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2案例解析4核心知识点的衔接.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

核心知识点的衔接

江苏省南通中学徐晓岚胡云

一、专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专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模块的第二专题,主题为“获得教

养的途径”,学习方式为“问题探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

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本专题重点指向“人与自我”的关系,

从求学问道的意义到自我修养的途径阐述了修身立德、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重

要性,“立人”,打下“精神的底子”,是本专题内涵的核心。

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

现。这三种呈现方式,对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转变传

授式的教学方式有着积极地指导性作用。本专题是《必修一》唯一的“问题探讨”

单元,前承“活动体验”,后接两个“文本研习”单元,是必修教材八个“问题

探讨”单元的第一次呈现。其他几个单元分别是《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

祷”,《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必修四》三、四专题“直面人生”“我

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必修五》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二、三种呈现方式的联系

1.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

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

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

倾听、开口、动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又用

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

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实

践”,强调“探究”,强调“经历”。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

1

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看,就是

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

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

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说,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

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

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文本研读

“文本研习”重在“研习”,主要指向文本的研读与欣赏,旨在通过对文本

的精读研读、品味感受,理解作品,陶冶情操,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素养

和审美境界。专题设计往往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

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

鉴赏作品的能力。

指导文本研习应该强调选文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紧扣专题的人文内涵,在

传统文本解析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创新。经典文本的解析往往有传统的解读侧

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研习时,应尽量避免落入传统解读的窠臼,

注意专题在模块中的位置,注意把握专题的内涵和各自的侧重点。

3.“问题探讨”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关系

(1)“文本研习”与“问题探讨”

“文本研习”的问题,形式上看,问题不具有质疑性,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

呈现形式以“是何”“如何”为主。内容上看,研习的内容包括文本关键词句的

理解,主要意思的概括,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作家观点态度的把握,表达技

巧的赏析,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为主。

“问题探讨”的问题,形式上看,问题创设了具有“质疑”意义的情境,具

有探究性,呈现形式以“为何”“若何”为主。内容上看,探究的问题,是文本

内容理解上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生活体验。侧重于理性思维的

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培养。

“问题探讨”要立足于文本,因而要以“文本研习”为基础。《获得教养的

途径》一文,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如下探讨思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9****2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学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