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项目式学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项目式学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本课主要抓住“悠然”二字,引导学生感悟“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深入理解陶渊明厌弃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将语言品读、思维建构、审美体验与文化视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掌握本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景中含情的特点。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景中含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想和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醉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活得如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他就是陶渊明。

情境活动:

八年级(6)班开展了“走进陶渊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结合《饮酒》,畅谈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感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

任务一:读出“悠然”诗韵

作者名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初读诗歌:请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生:“悠然”

诗意梳理,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进行翻译。

任务二:品读“悠然”真意

1.诗人隐居在喧嚣扰攘的尘世,怎么会“无车马喧”呢??

师:“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没有什么不同。

资料助读:陶渊明生平

早年生活:家境没落,出身微寒。同时具有儒家和道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

隐居生活: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如何理解“心远”二字?

生: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远离官场,心志高远,心境超脱世俗。

师: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因为心志高远,心境超脱世俗,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生: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悠闲地采撷着菊花。正在专心致志地采,偶一抬头,邂逅了悠远的南山;夕阳西下,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山色十分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师:为什么诗人采菊,而不是采其他花儿?

联系我们所学的诗歌,解读诗中的意象:菊

比如,“晋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

还有其他诗人对陶渊明爱菊花的评价: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龚自珍

生:菊的特点是傲冷霜而怒放;它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操。

师: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生:不能。“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任务三:感悟“悠然”人生

齐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诗人体会到的“真意”,究竟是什么?

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之趣。

远离名利纷争,洁身自好,自得其乐的人生真谛。

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生:所谓“真意”就是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想要把它说清楚,就没办法说清楚,我能够体会到的,我没有办法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每一个人的自己的感受。

小结:本诗通过歌颂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反映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他宁静淡泊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回归自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