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课题成果公报.pdf

“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课题成果公报.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促进⼉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课题

成果公报

促进⼉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课题成果公报

《促进⼉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教学设计实验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教育学⼀般项⽬“”《情境教育与⼉童创造⼒发展

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在南通⼤学创造教育研究所的指导下,从2013年开始进⼊研究的准备阶段,直⾄2015年底

结束,2016年7⽉进⼊结题阶段。课题主持⼈:张洪涛、柳⼩梅,主要研究⼈员:黄永明、陈晶、王莹、顾银燕、陈迎、徐艳

霞、李建、关勇、顾宇瑱、王纯(南通⼤学)。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理论依据

1.情境教育

李吉林最早倡导⼉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着⼒训练⼉童的创造能⼒。关注脑科学与⼉童创造⼒发展。情境

教学注重感觉的训练、直觉的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巧妙地把⼉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在理论建构上,她创造性

地提出以优化情境为⽬标的课堂操作要义,并贯穿于她的创新教育,形成了独树⼀帜的情境性创新教育模式。李吉林所提出的

创新教育思想和情境教学的操作定义为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强有⼒的理论⽀撑。

2.有关创造⼒的理论

(1)创造⼒开发的依据

中国的教育家陶⾏知先⽣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皆是创造之⼈”的著名论断。创造⼒普遍存在,教育和思维训练可以

提⾼创造⼒。⼀切正常⼈都具有创造⼒,这⼀论断是20世纪⼼理学的重⼤成果之⼀。脑神经⽣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的

创造⼒开发潜⼒巨⼤。神经⽣理学家认为,⼀般⼈的⼤脑潜⼒仅利⽤了4%—5%,⽽且⼈的创造⼒在成年后并不随年龄的增长

⽽有明显的下降的趋势。创造⼒作为⼀种潜能,如果不被开发,将会萎缩乃⾄泯灭。情境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创造障碍,通

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使创造⼒得以充分开发。

(2)西⽅创造⼒的理论

国外创造⼒理论丰富,如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理论提出智“⼒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性组“成成分理论”、斯滕伯格

的创造⼒三侧⾯模型“”和创造⼒投资理论都为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理论⽀撑,本课题将积极借鉴西⽅学者关于创造⼒研

究的最新成果,并加以融会贯通、有机整合。其中《普林斯顿创造⼒测验》、《托兰斯创造⼒测验》等国际通⽤的检测量表为

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测量⼯具。

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理论认为,智能是指在特定的⽂化背景和社会⽣态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所有智能都能够应⽤

于发明创造,每个⼈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8⽅⾯的智能,这些智能位于⼤脑的不同区域,既可以独⽴⼯作,也可以协同⼯

作。多元智能的各个⽅⾯不仅可以作为智能培养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教学媒介与教学⼿段来使⽤,以发现和培养学⽣各⽅⾯的

智能。

4.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法为指导,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教学⽅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可以被概括为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其中分析是决策和评价的基础和

前提。教学设计最初诞⽣于美国,受各种学习理论的影响,经过将近半世纪的发展,各种模型层出不穷。肯普、狄克与凯瑞等

⼤多数专家强调教学设计是由⼀套系统化的步骤(或程序)构成的过程。加涅认为教学系统就是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因

此,对⽤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作出安排“”就是教学设计,他从信息加⼯的⾓度提出了9种教学事件。

(⼆)实践依据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学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是⼉童创造⼒有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台湾学者贾馥茗曾

对⼩学语⽂和数学学习中创造⼒的发展进⾏了实验研究,该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创造性教学可以极⼤地加速⼉童创造⼒的发

展。培养⼉童的创造⼒是我们⼩学教育⼯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把这⼀⽬标有效落实到⽇常的课堂中。

⼤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些学者的研究视线开始触及教学设计。如邵瑞珍、⽪连⽣等教育⼼理学专业⼯作者,

他们⼗年来致⼒于将教育⼼理学的基本原理运⽤于中⼩学教学实践,⾮常重视教学设计的应⽤。教学设计努⼒将理论与实践联

系起来,但是,由于⾼校教师与教育专家⼤部分研究教学设计的有关理论,⽽中⼩学教师在进⾏着教学设计的实践,前者没有

经过很好的实践验证,后者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我国的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