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pdf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中学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前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

基〔2003〕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川教〔2010〕

28号)文件要求,确保我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特制定此方案。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和有效落实。美好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蓝图最终只有落实到实践才有意义。

为了实施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我校“通识通能、立德践行”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努力构建具有桥中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我校顺利实施

新课程奠定基础,学校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课程领导,重视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

我校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和学科专家指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组织、开展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

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学情,将制订一系列适合我校新课

程实施的指导文件,如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学分认定方案、班级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程资源开发计

划等,从管理层面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第二,重视课程研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研究入手,研究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取、各领域知识间的逻辑

结构、教学的呈现方式等等。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并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性需求。

第三,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新教材体系、内容、要求的研究应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去进

行。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注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实施有效教

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四,实施发展性评价,合理开展学分认定。

用学分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管理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改革。在学生毕业评价中要注意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

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开展评价,形成富有我校特色

的学分认定方案。

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对与百年老校五通桥中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

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只要我们扎实抓好课程改革的落实,桥中的发展历史必将揭开新的一页。

1

目录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任务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四、课程实施的资源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实施总体方案

一、课程结构和管理

二、各学科课程结构和课程开设方案

三、课程编排的原则和程序

四、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依据

二、课程内容

三、实施方案

四、学分认定

五、组织管理及职能

第四部分校本课程(选修Ⅱ)的开发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五部分课程的评价

一、模块学业评价

二、学生成长记录评价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六部分教师、学生的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班级管理

第七部分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坚持教研领路,加强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三、加强学习,落实新课程的研修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第八部分附则

2

文档评论(0)

130****03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