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环境法治问题分析
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密切关系,积极参加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在国内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中国环境问题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人类中心主义”
思想依然盛行,国家与地方政府唯GDP论的理念没有从根源上消除,对自然灾害
发生原因的反思力度仍然不够。通过考察中国自然灾害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理念
与目的,可见这些立法主要定位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与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的充分利用,只注重对自然灾害的被动应对,没有突出
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如《宪法》中对此规定的内容是“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
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
助条例》、《防洪法》、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主要立法目的
主要是“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的立法目的也是“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现行法律大多采用“一事一法”模式,即一个灾种由一部法律做出
规定,一部法律又由一个部门来执行。这种立法模式存在如下问题:救灾工作管
理体制不顺、部门职责和权限不清,从而导致救灾工作效率不高。20XX中国西
南五省(市、区)特大旱灾时期,就出现了灾害管理的“应急失灵”,即当旱灾
已经出现并演化成危机时,政府部门才通过紧急响应来应对。出现新的灾种时将
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是救灾准备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在救灾资金、物资储备、
技术手段和信息共享等方面保障不足。比如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发生初期,网
络信息不通,出现地震灾区“信息孤岛”现象,给救灾造成不利影响;五是救灾
款物使用监督机制不完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或骗取救灾款物的现象仍然
存在,不能满足公民知情权需要。另外,“郭美美”事件也反映了现有自然灾害
管理信息透明出现了问题。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基层组织的有效应急管理对减少伤亡和损失最为关键,
但中国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重点责任放在了县级与以上政府部门,在制度构建中
严重忽视了乡镇特别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自然灾害管理职能。在法律规
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
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没有规定其自然灾害管
理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居民委员会的机构与职
责中也没有规定和提与自然灾害管理职责。虽然在《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
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的意见》中规定了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建设要求,但实
际上基层组织在自然灾害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首先,从机构与人员配备上来
讲,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偶发性,基层组织很少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自然灾害信息
员,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其次,专门救灾设施、设备与储备不足,自然灾害来
临时,无法高效开展工作;第三,灾害管理独立工作能力很弱,主要通过被动等
待上级部门工作指示来参与防灾、备灾、救灾以与灾后重建,主动性不足。在实
际表现中,即会出现基层组织对自然灾害防御、逃生自救与互救等知识宣传以与
训练的极度缺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发生后产生重大伤亡。所以中国自然灾害管
理法治建设需要从法治角度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防御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互助
救援、卫生防疫、灾后重建以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规定,并从法治角度构建一支
专业的基层组织灾害管理队伍。
在灾区处处可见NGO与志愿者们的影子。他们在搬运物资,搭建帐篷;他们
在组织捐款捐物,护理和安抚病人;他们是医生、教师、学生、老板、打工仔、
售货员、清洁工……他们的行为诠释着人类共同追求的境界和胸怀,诠释着人与
人之间朴实而雄壮的爱与默契。NGO和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与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巨
大作用,他们是政府灾害救助的合作伙伴和重要补充。尽管NGO与志愿者们满怀
热情投入到了救灾工作中,但由于他们组织管理、专业技能等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以与对灾情信息了解不充分、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了与政府救灾的严格组织性之
间的矛盾,甚至影响了救灾工作的高效推进。比如在芦山地震救灾中一度出现了
“志愿者致交通拥堵、给灾区添乱”的指责或说法。然而,问题的出现却不能归
咎于NGO与志愿者,根源在于中国关于NGO的管理制度造成的,NGO登记门槛过
高,导致大量NGO不能登记注册;政府传统力量强大,事无巨细包揽社会事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