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全国T8 高三语文联考作文:写作指导+审题立意+参考范文.docx

2025届全国T8 高三语文联考作文:写作指导+审题立意+参考范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题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四个句子,都提到了“止”,但每一句的含义却不同。下面先来分别理解一下各句中“止”的不同含义。

以下是对各句中“止”字意思的解释:

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止”的意思:这里的“止”有“停止、止境”的意思,即在有所作为时要考虑知道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止”的意思:第一个“止”是“停下来、中止”的意思;第二个“止”是“自己主动停止”的意思。整句话是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3.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止”的意思:“止”在这里是“达到、处于”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达到最高的善。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止”的意思:“止”是“停止、辞职、退下”的意思,意即能够施展自己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写作启示

这是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明确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要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

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止,吾止也”篑,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

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

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额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参考立意

①“止”与“不止”;

②学无止境,德亦无止境;

③“止损”的智慧;

④“止”中乾坤大;

⑤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等等。

评分要求

参考范文

心怀知“止”,人生至得

在《谏太宗十思疏》《论语》《礼记》《季氏将伐颛臾》中,“止”字以不同的含义出现,引发了我对人生的诸多思考。“止”,一个简单的汉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只有懂得“止”,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所得。

知“止”,是一种智慧的抉择,是对欲望的克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诱惑所吸引,追逐着无尽的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然而,过度的欲望往往会使人迷失自我,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只有懂得知止,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欲望所左右。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古往今来,无数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商纣王因不知止,穷奢极欲,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和珅因不知止,贪污受贿,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相反,陶渊明知止,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王维知止,半官半隐,在山林之间寻得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知“止”,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当我们达到一定的成就时,能够不骄傲自满,不贪恋已有的成果,而是懂得适可而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向,继续前行。这种境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修炼和磨砺。苏轼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能保持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在得意时不张狂,在失意时不气馁。他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千古名句,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知止而不执着的胸怀;他在晚年被贬岭南时,依然能“日啖荔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