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树之歌》教案及
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识“松、柏、桂、枫、桐、木棉、桦、棕”等8个生字,会
写“松、柏、桂”3个字。
3.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树木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
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树木特点。
三、教学准备
1.课文课件
2.生字卡片
3.树木图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
们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的意思和记忆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提问:课文描述了哪些树木?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树木?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树木特点,如松树的高
大、柏树的挺拔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书写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
2.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四、实践活动
1.教师出示树木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为每种树木编写一首简短
的歌曲。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
五、课堂小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
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继续观察大自然中的树木,了解它们的特点。
七、教学反思
1.在学习生字环节,部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方法还不够熟练,需
要加强引导和训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环节,部分学生对树木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
需要在课堂讨论中加强引导。
3.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的创作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培养和
鼓励。
重难点补充:
一、教学难点处理
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树木特点
对话示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松树为什么会被称作‘松’吗?”
学生:“因为它很松软?”
教师:“不是的,‘松’是因为它四季常青,不畏严寒,就像一个
勇敢的士兵。我们再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述松树的。”
2.认识并书写生字
对话示例:
教师:“我们刚刚学了一个新字‘松’,谁能告诉我‘松’字的结
构?”
学生:“它是左右结构。”
教师:“很好,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注意笔顺哦。”
二、教学重点强化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对话示例:
教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注意要读得清楚、正确。”
学生朗读后,教师引导:“刚才同学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一
下,第一段中提到了哪些树木?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学习生字
对话示例:
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生字‘桂’,你们在哪里见过桂树或者桂
花?”
三、教学过程细化
1.理解课文内容
对话示例:
教师:“课文中的树木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枫树,它的叶子到了
秋天会变红,非常漂亮。你们还能说出其他树木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我们身边的树木就像大自然的朋友,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
2.课堂实践活动
对话示例:
教师:“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我们学到的生字,为你们最喜欢的树
木创作一句诗或者一个短语,比如‘松树挺拔’。”
学生创作后,教师邀请几个学生分享:“同学,你愿意分享一下你
的创作吗?”
通过这些对话和互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的处
理和强化,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和兴趣。
注意事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