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课 灯笼(教师版).pdf

第04课 灯笼(教师版).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4课灯笼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中考导航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认知“灯笼”的民俗

1.“斡旋”“怅惘”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意义、文化价值。

2.理解文中作者感情的变化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

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文中富有表

常考点。

现力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分析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

高频考点。

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文题解读

灯笼,是过去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灯笼”在文中是中心话题,寄托着作者对

早年生活和故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又起线索作用,串联全文。

02

知识点作者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难老泉》《记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以天下

为己任。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后来赴延安参加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

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

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

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知识点03字词积累

111.

第页共页

1.字音:

神龛(kān)争讼(sòng)斡(wò)旋怅惘(chàngwǎng)点缀(zhuì)羡慕(xiànmù)幽悄

.........

(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铿(kēng)然熙(xī)熙然马前卒(zú)

.....

2.词义:

争讼: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马前卒: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即学即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wò()旋争sòng()静mù()乡shēn()

斡讼穆绅

知识点04重点梳理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②许多乡情

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

录着家族历史、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激发爱国热情。

2.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②古代将领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③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

大的力量注入抗战中,希望人们团结一致,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3.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

文档评论(0)

130****87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