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判定原型完成与否:若经过修改或改进的原型得到参与者的一致认可,则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可以结束。为此,应判断有关应用的实质是否已经掌握,迭代周期是否可以结束等。判定的结果有两个不同的转向,一是继续迭代验证,二是进行详细说明。
(6)判断原型细部是否说明:判断组成原型的细部是否需要严格地加以说明。原型分析方法允许对系统必要成分或不能通过模型进行说明的成分进行严格的详细说明。
(7)原型细部的说明: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原型说明的所有项目,仍需通过文件加以说明。严格说明的成分要作为原型分析方法的模型编入词典。(8)判定原型效果:考察用户新加入的需求信息和细部说明信息,看其对模型效果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模块的有效性。如果模型效果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模型失效,则要进行修正和改进。
(9)整理原型并提供文档。
总之,利用原型分析技术,可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一种完整的、灵活的、近似动态的规格说明方法。2.原型的类型
由于建立原型的目的不同,因此实现原型的途径也有所不同。通常有以下三种原型类型:
(1)探索型。这种原型的目的是要弄清客户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希望的特性,并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
(2)实验型。这种原型用于在大规模开发和实现之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
(3)进化型。这种原型的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而在于将系统建造得更容易处理变化。它将原型方法的思想扩展到软件开发的全过程,适于满足需求的变动。由于运用原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在使用原型时可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策略:
(1)废弃策略。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模型系统反复进行分析修改,形成比较好的设计思想,据此设计出较完整、准确、一致、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完成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废弃不用。探索型和实验型属于这种策略。
(2)追加策略。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并将其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然后通过不断地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最后使其发展成为最终系统。进化型属于这种策略。3.原型分析方法的优点
(1)增进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的理解,使比较含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主要功能性的需求)明确化。
(2)软件原型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学习手段。
(3)使用原型分析方法,可以容易地确定系统的性能,确认系统主要服务的可应用性和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被确认的系统最终将成为产品。
(4)软件原型的最终版本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成为产品,有的略加修改就可以成为最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建成最终系统。4.原型建立技术
(1)可执行规格说明。它是基于需求规格说明的一种自动化技术,使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用语言规定的任何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2)基于脚本的设计。脚本是用户界面的原型。一个脚本用来模拟在系统运行期间用户经历的事件。它提供了输入—处理—输出的屏幕格式和有关对话的模型。因此,软件开发者能够给用户显示系统的逼真视图,使用户得以判断是否符合他的意图。
(3)自动程序设计在程序自动生成环境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实现软件的开发。它可以自动地或半自动地把用户的非过程式问题规格说明转换为某种高级语言程序。(4)专用语言。专用语言是应用领域的模型化语言。在原型开发中使用专用语言,可方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对系统特性进行交流。
(5)可复用的软件。利用可复用的模块,通过适当的组合,可构造原型系统。为了快速地构造原型,这些模块首先必须有简单而清晰的界面,其次它们应当尽量不依赖其他的模块或数据结构,最后它们应具有一些通用的功能。
(6)简化假设。简化假设使设计者迅速得到一个简化的系统。尽管这些假设可能实际上并不能成立,但它们可以使开发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主要的方面。在修改一个文件时,可以假设这个文件确实存在。在存取文件时,可以假设待存取的记录总是存在。一旦计划中的系统满足用户所有的要求,就可以撤消这些假设,并追加一些细节。 4.6软件需求分析文档
4.6.1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和需求评审
1.制定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原则
1979年由Balzer和Goldman提出了编写良好规格说明的8条原则。
原则1:功能与实现分离,即描述要“做什么”而不是“怎样实现”。
原则2:要求使用面向处理的规格说明语言,通过讨论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可能导致系统做出什么样的功能性反应,来定义一个行为模型,从而得到“做什么”的规格说明。
原则3:如果目标软件只是一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元素,那么整个大系统也包括在规格说明的描述之中。必须描述该目标软件与系统的其他系统元素交互的方式。原则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