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第01讲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口腔白斑病
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损害。
不包括吸烟、局部摩擦等局部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病
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癌前病变
病因
烟草等理化刺激
旱烟>纸烟>水烟
饮酒、槟榔、过烫或酸辣饮食
念珠菌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全身因素:微量元素、微循环改变、易感的遗传素质、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临床表现
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
口腔任何部位,好发牙龈、颊黏膜咬合线区域和舌部
均质型:斑块型、皱纹纸型
非均质型:颗粒型、疣状型、溃疡型
1.斑块型
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表面可有皲裂,边界清楚,触之柔软。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2.皱纹纸型
多发生在口底或舌腹。灰白色或白垩色,边界清楚,触之柔软,周围黏膜正常。粗糙不适,也可有刺激痛。
3.颗粒型(颗粒-结节状白斑)
颊黏膜口角区多见。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致黏膜表面不平整,病损间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4.疣状型
灰白色,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稍硬。多发生在牙槽嵴、口底、唇、腭等部位。增殖性疣状白斑,癌变风险高。
5.溃疡型
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患者通常因溃疡形成而发生疼痛。
诊断
C1:暂时性临床诊断
C2:肯定性临床诊断,去除可能致病因子2~4周无改善
C3:C2基础上结合病理排除其他疾病,表现为口腔白斑病的损害特征
C4:切除组织病理证实诊断
左颊白色病损,临床诊断为口腔白斑病,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口腔白斑病,伴轻度异常增生——左颊口腔白斑病伴轻度异常增生(C3)
病理变化: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单纯性增生、疣状增生、异常增生。
鉴别诊断
1.白色角化症
长期受机械性刺激或化学性刺激引起,灰白色或白色,边界不清,平滑,柔软。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变轻、逐渐消退。
2.白色水肿
一般无自觉症状,发生于双颊咬合线附近。呈半透明或乳白色,牵拉时变浅,柔软。
3.迷脂症,福代斯斑
4.白色海绵状斑痣
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除了口腔黏膜外,还可发生在鼻腔、肛门与外阴。损害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表现为皱襞状、海绵状、鳞片状粗厚软性组织。触诊时,这些部位虽仍保持黏膜的柔性与弹性,但状如海绵。较小的鳞片状组织能被揭去,揭去时无痛并露出浅粉红色、光滑、不溢血的“表面”而类似正常黏膜。
5.扁平苔藓
白色花纹,常有充血、糜烂。病理学确诊。
6.黏膜下纤维化
好发于喜嚼槟榔的地区。病损以颊、咽、软腭多见,初期为小水疱与溃疡,随后为淡白色斑纹,似云雾状,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条索,后期可出现舌运动及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
7.梅毒黏膜斑
Ⅱ期梅毒患者颊部黏膜可出现“梅毒斑”。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周围可见0.5~1cm乳白色边缘,逐步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灰白色黏膜斑。可同时伴有皮肤梅毒疹-玫瑰疹的出现。实验室检查,RPR及TPHA可确诊。
8.毛状白斑
治疗
卫生宣教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药物治疗
1.维生素A:3~5万单位/日
2.维A酸类:全身应用仅用于角化程度较高的病例,多用局部应用
3.β胡萝卜素: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
手术治疗:危险区的均质型以及疣状型、颗粒型和溃疡型,去除可能刺激因素及保守治疗3~6周后仍未好转;异常增生
物理治疗
定期随访
不伴异常增生者,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
癌病倾向
病理:上皮异常增生
类型:非均质型,以及伴有念珠菌感染、HPV感染者
部位:舌缘、舌腹、口底的U形区,软腭复合体、口角内侧三角区
时间:病程时间长
吸烟:不吸烟者
性别:女性,尤其是不吸烟的年轻女性
面积:大于200mm2
口腔扁平苔藓(OLP)
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可以单独发生于口腔或皮肤,也可皮肤与黏膜同时罹患。
中年女性患者较多。
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癌前状态。
病因
免疫因素
心理因素
内分泌因素
感染因素
微循环障碍因素
遗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