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摘要】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概述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建立于人类

早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研究性学习近代和当代发展脉络,我国开展研究性学

习课程的历史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

有机构成,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

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依照

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

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

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

习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2、3]。“研究性学习”在国外也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

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教育更为世人瞩目。课程改革作为教

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

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对传统接受式学

习的一种改革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在教学领域

的体现,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在现行的学科教学中,引

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

我们曾专项进行中等卫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借鉴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的

经验和不足,根据职业卫校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相关论文已另文

发表)[4]。本文仅就研究性学习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简要概述。

1.研究性学习的萌芽

研究性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类早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不断积累、发展的基

础之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学习、探究的教育思想,为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演

变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春秋时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把人引向了一个

思考的王国。三国时的刘徽为《九章算术》进行的注释及其贡献,把人们引向了

一个如何解决问题的王国,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今

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倡导的“对话式”辩论,激励人们对问题作出符合逻辑

的思考,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一个亮点。德国洪堡(W.Humboldt)倡导的教学与

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为世界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

当今的研究性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牛顿的《光学》提出的31个尖锐问题,

曾推动了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希尔伯特(Silbert)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问

题,又对20世纪的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伴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发展的。可见,鼓励提出问题,鼓励人们

去研究、思索直至解决,是推动学科和人的思想发展的良方。

2.近代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脉络

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

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这

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

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第二次出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

(J.Deway),克伯屈(W.Kilpatrick)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G.Counts),拉格

(H.Rugg)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的“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主要是应工业化时

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

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19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曾

对世界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把观念的获得看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过分强

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性,从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便受到有力的挑战。1916年,杜威在他著名的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他的“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从做中学”的教育思

想开始被人们接受。另一位教育家克伯屈依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又创

立了“设计教学法”,其中也蕴涵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态。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