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培育数字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动政府服务和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以数字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促动数据有
序流通、高效利用,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一、培育数字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广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
文化体验馆,提升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上
云用数赋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云阅
读、云旅游、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与本地戏曲、话
剧、歌舞剧、齐文化、工业遗址文化、陶瓷文化、红色记忆等特色文
化跨界融合。推动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聊斋文化旅游区建设,打
造具有淄博特色的“超级文化IP”,提升“好玩”硬实力。
二、强化新技术支撑水平建设
强化区块链政务应用支撑,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市统一区
块链技术平台,提供政务区块链应用集成环境,推动多底层框架适配。
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系统共同维护和可信传递。强化人工智能应
用水平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结合产业数字化
转型和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围绕“算力、数据、算法”的研发与应用。
提升算力的使用效率和原创算法的迭代效率,增强机器学习框架与算
法平台的研发、开源与应用,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三、深化城市感知体系建设
优化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等各类智能终端设置,建成
全市感知终端“一套台账”,逐步实现全市感知终端的统筹规划布局。
优化物联传感网络布局,满足不同场景传输速率需求,打造支持固移
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水平,打通全市感知神经网络。推动感知
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平台,实现感知数据
汇聚汇通和共享应用,对交通出行、生态环境、城市实景等要素实时
感知,形成动态城市画像,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强市建设水平迈入全省先实行列。数字产业竞争
力全省领先,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全面变革,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
初步形成以数字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全省数字技术创新、
产业创新、改革创新、理念创新的数字化标杆城市。
——数字政府协同高效。全面建成“城市数字大脑”,构建党政
机关内部数字化协同管理机制,形成城市运行态势全面感知、城市治
理协同联动、政府决策科学高效的新型数字政府运行模式。“互联网+
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每年打
造20个左右“高效办成一件事”标杆场景。“互联网+监管”进一步
深化,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决策普遍应用。
——数字治理精细精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全面推行。
深化“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构建覆盖市、区县、镇(街道)
村(社区)、网格五级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高效联动的智能化融合
指挥体系,实现风险防范早感知、城市治理全域无盲区,每年推出10
个左右“高效处置一件事”标杆场景。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
经济蓬勃发展,“四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
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规划建设高端低碳算力集群,建成
中国产业算力中心,打造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市。
——数字社会多元便捷。城乡一体、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公共服务
体系初步形成。打造一批数字生活、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数字旅游、
数字文化等领域应用场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品
质活力大幅提升。
——数字基础支撑有力。5G、千兆光纤、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数
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动,构建数字化转型“新底座”。数据资源采
集机制基本完善,建成市、区县两级数据资源池,数据资源创新增值
应用活跃,在城市大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共享、开放、应用、流通
等方面形成系列创新模式,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可
靠的基础支撑。
五、存有问题
1.统筹共建机制有待完善。全市各部门业务专网专线较多,横向
部门之间存有割裂状态,网络系统难以互通。各级各部门应用系统独
立建设,局部功能重叠,重复建设、系统对接不畅、信息壁垒等问题
突出,各部门、各区县协同共建机制较弱。
2.数据共享开发有待强化。数据资源共享权责不清晰、数据质量
不高、共享需求不明确、共享机制不完善,各部门已积累的大量数据
因缺乏数字化、标准化的处理模式尚未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