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媒体产品创作全流程包括策划采访编辑发布审核
如何创作新媒体内容?怎样才能有10万+的阅读量?
资深媒体人xxx以“源、流”两字重新定义了传播之道。“源”
为内容创作,“流”为内容分发。
10万+的点击量、100万+的粉丝量、社交链条的建立、算法排序
逻辑、舆情处置方式等技巧,均包含在“源流说”体系中。
《源流说》已于2020年8月出版,持续畅销。后经作者再次修
订,更趋完善。
《传媒茶话会》精选其最新版内容20讲,从5月10日起持续刊
出,今天是第1讲《写什么?怎么写?新媒体内容创作步骤都在这里》。
一点资讯总编辑等职。因为对算法的深度理解,被誉为“最懂算
法的总编辑”。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超越门户》《自媒体之道》
《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即将出版《源与流:内
容从哪来,内容向哪去》。
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公元1196年(南宋庆元二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一个名叫蛤
蟆窝村的地方讲学时,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说理诗《观书有感(其
一)》。此诗借咏“半亩方塘”讲述了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学习、不
断充实自己,才能保持“清如许”的状态。今天,这首28字的律诗
已经被提炼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借喻事物发展的源泉。
有关“源流说”的故事,就从这首诗说起。内容传播的逻辑与流
水相同——“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切传播的基础。源在前、流在后,
因源生流、以流溯源。“源”是内容从哪里来,“流”是内容向哪里
去。从哪里来,对应着内容生产(创作);向哪里去,对应着内容分
发(传播)。
所以,在《听懂源流说》的这个开篇小节,我们先对源进行解读。
一、作品
源由两部分组成,作品+作者。
《观书有感》这首诗,就是一个标准的作品。我们详细拆解它的
形成过程:
第一步:要确定写什么?答案是位于福建南溪书院的半亩塘,这
就是选题。
第二步:写半亩塘,自然要去看一看它的样子、听一听它的传说,
这叫采访。
第三步:然后要把听到的、看到的写出来,这就是写作。当然,
你可以拍一个关于半亩塘的小视频,这需要剪辑;或者也可以搞个关
于它的直播——老铁们快来围观,我来到了朱夫子教课的书院了!
第四步:最后还有取个标题,《观书有感》。
一图读懂《写什么?怎么写?新媒体内容创作步骤都在这里》
与这首诗一样,所有的作品——无论长的、短的,古代的、今天
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其形成离不开这4个环节,依次为选
题、采访、写作(制作)和标题。
1.选题:做什么,以及从什么角度入手;
2.采访:获取素材的过程,可以是搜索资料,也可以实地调查;
3.写(制)作:取素材之精华,排列整合形成一篇文章,或者编
辑成一条视频;
4.标题:提纲挈领,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文中心或者突出重点。
如果是视频,还需要找到好的封面图。当然,在类似微博和小红书上
创作的内容,可能没有标题,但这并不妨碍把它放进某一个#话题#
里——这种提纲挈领的形式,和标题没有区别。
这四个环节的重要性不是平行的,而是像《孙子兵法》里讲述的
用兵之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
的原意为战略,源流说里指决定谋篇布局的选题;“交”的原意是外
交,源流说里指通过沟通、交流完成的采访;“兵”的原意是打仗,
此处指制作;而“攻城”指最后一步——选题。
也就是说,一个好选题几乎可以决定一切,有了选题方向再去采
访,拿到了素材后再去写作,最后才是做标题。很多人认为,“流阅
读”时代标题最重要,但这恰恰是对内容创作的最大误解。“标题党”
可能会提升点击量,但从长远看无异于杀鸡取卵。在此后的小节中,
我们在对此做详细讲解。
二、作者
问一个看似很弱智的问题:《观书有感》是哪里来?
你一定会回答:不是朱熹写的吗?
任何作品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人创作的。作品在前
台、作者在后台,《南方周末》记者有句名言:“当你看见我的时候,
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所以,源包括的第二个要素是作者。
任何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可能脱离作者的烙印,包括其水
平、身份、年龄、阅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