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pdf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一词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内经》。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

论称为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学分析

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学说对

指导临床各科特别是对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办法的运用,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甚至

认为“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学入门·运气》)。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特别是

月的盈缺与时间)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内经》称之为

“气穴”。而世又有“脑穴”、“经穴”等名称)及其主治作用,经

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本章主要介绍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

生理功能,并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运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

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

升为理论的。其间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要形成经络学说,首先要形成经络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

为形成经络概念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施行针灸、推拿、气功(特别是

前二者)等保健、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觉到的传导现象(简称

“感传”或称“经络现象”,但“经络现象”所包括的内容更广)。

但是,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两

份写本(《五十二病方》,为之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

十一脉灸经》),只有脉名而无经名。很可能早期的医学家们认为经

络的感传现象即是人体中的血管活动,故称之为脉。另外,这两份写

本虽各自描述了十一脉的起止及所走线路,但却没有个穴位的名称,

“脉”同脏腑的关系也未建立,诸“脉”之间亦无联系,这说明,

“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的认识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

之别者为孙。”即是将“脉”按深浅、大小分别称为“经脉”、“络

脉”和“孙脉”。由此可见,帛书的记载只是经络学说的雏形而已。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已经形成。在《内经》中

系统地论述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

的证候审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经、经筋、皮部等内容,对奇八脉也有

分散的论述。《内经》还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此外.《内经》

还提出了经络中气血运行同自然界水流和日月运行相联系的观点。

《内经》以后,历代对经络学说又有一定的发展。如《难经》创

“奇经八脉”一词;晋·皇甫谧集《内经》、《难经》、《明堂孔穴》

等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内容,编成《针灸甲乙经》,书中所载穴位名

称有349个。唐·甄权对古代的“明堂图”(经络穴位图)进行修订,

孙思邈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依甄权

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

(《千金要方·明堂三人图》)。可见原图是用彩色标线的。宋·王惟一

主持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并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较

之甄权的明堂图又进了一步。来·王执中编的《针灸资生经》,对穴位

又有所增补。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

成《十四经发挥》,以后论经络者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资料。明·李时

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著

《奇经八脉考》。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为

丰富。清代,由于针灸学术很少发展,所以经络专书很少,但对分经

用药较为重视,姚澜还编写了《本草分经》一书。

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从经络现象入手,对经络

学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多种假设,

这不仅使经络学说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将

产生广泛的影响。

第二节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

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

于肢节。”这两段文字

文档评论(0)

151****82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