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
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旨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该项目以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备聚碳酸酯多元醇,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点。报告书从项目概况、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主要内容(分项列出)
1.小
①项目概况
②环境影响
③环境保护措施
④项目实施与监管
2.编号或项目符号: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一期)
?项目地点:安徽省某市某工业园区
?项目规模: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
?投资估算:约10亿元人民币
?建设周期:3年
2.环境影响
?水环境影响: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需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大气环境影响: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需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噪声环境影响: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需采取降噪措施。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固体废物,需进行分类处理。
3.环境保护措施
?废水处理:采用生化处理、膜分离等技术,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废气处理:采用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等技术,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噪声控制:采用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固体废物处理:采用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降低固体废物污染。
4.项目实施与监管
?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确保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及时掌握项目环境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详细解释:
①废水处理: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生产废水主要含有有机物、悬浮物等,需经过生化处理、膜分离等技术去除污染物,确保废水达标排放。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有机物、氮、磷等,需经过生化处理、消毒等技术处理,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②废气处理: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二氧化碳需经过吸收、吸附等技术处理,确保废气达标排放。氮氧化物需经过催化氧化、选择性催化还原等技术处理,确保废气达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需经过吸附、氧化等技术处理,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③噪声控制: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设备运行、管道输送等。为降低噪声污染,需采取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如安装隔音罩、隔音墙、减振垫等。
④固体废物处理: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产废渣、包装材料等。生产废渣需进行分类收集,部分废渣可进行资源化利用,其余废渣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包装材料需进行分类回收,减少固体废物污染。
三、摘要或结论
四、问题与反思
①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防止环境污染?
②如何加强环保监管,确保项目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③如何提高环保设施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1]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生产技术[J].化工进展,2018,37(1):18.
[3],赵六.聚碳酸酯多元醇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10(2):455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