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pdf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内容涉及传奇、志怪、轶事等多方面,诸体

兼备,可以称之为一部传世的不朽之作。虽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出神入化的浪漫主义表现

手法谈狐说鬼,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但作品本身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大

胆的艺术想像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来影射现实社会,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

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婪、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寄托了作者的孤愤和理想。

整个作品熔铸进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博得了世人的青

睐。

蒲松龄之所以将《聊斋志异》抒写的如此出神入化,缘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执拗而叛逆的

个性。纵观蒲松龄70多年的生命轨迹,竟有40余年耗费在科考之中,可结局却不尽人意。因此,

在《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同时描绘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通过他们,

作者表达了对科举这一重要制度的态度。

一、蒲松龄科举情结的成因

科举取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主要制度,它通过层层考试择优选拔贤士,委以官职,直接进

入统治阶级,不可否认科举制度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使得中下层地主

出身的有志之士有了一条可以依靠自身努力进入官场的路,极大地吸引了读书人,到了明清两

代,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条件让子弟读书和科考,以光宗耀祖、

光耀门楣,由此,科举便成了许多读书人的一条不归路。但是这条路从规则上讲是公正平等的,

在实践和执行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偏差,毕竟考中入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人。蒲松龄就是众多士

子中典型的落魄文人、失意文人,只求一日跳出龙门,跻身官场,却无果而终。

1、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增加和修改。“聊

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

篇,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考弊

司》《王子安》《三生》《司文郎》等。

2、蒲松龄科举情结的成因

《聊斋志异》关于科举考试的描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由于蒲松龄特有的坎坷人生经

历和数次的科场沉沦,使得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悟,因此他所塑造的众多士子

形象性格各异,遭遇不同,源于现实而又富于虚幻,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作者的影子,夹杂着作

者的几多血泪和呕心沥血。

(1)蒲松龄的科举生涯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几乎成为读书人追求理想和实现个体价值的唯一选择。科举的成败往

往是士子命运的分水岭,“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

1

中矣”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对读书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拥有超出一般人的特

权和财富,因此,读书应举、入仕做官已成为读书人的必然选择,功名利禄、悲欢荣辱皆系于

科举成败。蒲松龄同样也有青云直上、鹏程千里的宏志伟愿。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

自幼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他对科举充满希望,把科举看做是实现留名青史,光宗耀祖,“齐家、

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有效途径。少年时的蒲松龄聪颖过人,经史皆过目能了,19岁时即在县、

府、道三试中连续夺魁,成为秀才,因此名声大噪,正是带着美好的憧憬蒲松龄信心满满地走

上了求仕之路,但在科举中并不是事事如意,自此以后,三十多年下来,十几次乡试,却屡试

屡败,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几次科举的落榜使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以及落第士子的

内心痛苦,都有深切的体验,他从自己科举经验和对士子阶层的观察中,看到了科场考官的无

能腐败和科举对士人身心的摧残,这此经历使他不禁流露出对科场腐败的恨①。几十年间,他

以教书为业,70岁时才结束了在官宦人家的塾师生涯。功名方而再也没有任何进展,“书中自

有千钟粟”的热切希望终成泡影,理想期待与现实遭遇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至此,蒲松

龄的一生与科举结下了难以排解的情结。

(2)蒲松龄的生活状况

屡试屡败的蒲松龄在现实的打击下不得不选择一边教书一边备考,几十年间,蒲松龄的诗

词文章广为流传,为世人敬仰,但在科举路上却屡屡不中,与此同时那些声名不大,才华远不

如他的人却能在乡试中高中,这无疑更增加了他对乡试考官的愤恨,他认为考官不公,富家子

弟贿赂考官才造成了诸多名士的怀才不遇。因此,他在《聊斋志异》有关科举

文档评论(0)

166****03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