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文掌握铁代谢与贫血诊断
罗氏梅斯血液新前沿2022-09-1220:05发表于四川
一、贫血的流行病学
贫血(anemia)是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的临
床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
浓度来代替。
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
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公布
的资料,全球30%的人口存在贫血,并且绝大部分为缺铁性贫血。
二、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
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
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铁缺乏是引起儿童和成人贫血的主要原因。机体对铁的供需失衡,
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红细胞内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贫血可能
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
(1)皮肤和粘膜:
贫血时由于血容量重新分配,相对次要脏器如皮肤、黏膜则供血
减少;另外,由于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
引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淡,如贫血继续发展,皮肤会出现粗糙、皲裂
等,甚至形成溃疡。
(2)神经系统:
头痛、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是贫血
缺氧引起的神经组织损害常见症状。小儿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还
会影响智力发育。
(3)呼吸循环系统:
轻度贫血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引起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悸、
心率加快。随着贫血加重,活动量愈大,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愈明显。
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长期贫血,
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氧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此时不仅有心率
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4)消化系统:
贫血时消化腺分泌减少甚至腺体萎缩导致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
良,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低等。长期慢性溶血可合并胆道结石和脾
大。缺铁性贫血可有吞咽异物感或异嗜症。
(5)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
血管外溶血出现无胆红素的高尿胆原尿;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
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重者甚至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进
而引起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长期贫血影响睾酮的分泌,减弱男
性特征;对女性,因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而导致月经异常,如闭经或
月经过多。长期贫血会影响各内分泌腺体的功能和红细胞生成素的分
泌。
(6)肿瘤乏氧:
贫血加剧肿瘤乏氧,而乏氧不仅产生影响肿瘤播散的蛋白质组学
改变,导致肿瘤恶性进展,也会影响多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从而影
响肿瘤患者的预后。
三、贫血的分类
按贫血发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
按红细胞形态,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分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
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按照病因和发病机制又可以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原
料异常所致贫血、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造血调控异常所致、红细
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按发病原因,贫血可以分为造血不良性、失血性和溶血性三类。
四、贫血的鉴别诊断
慢性病贫血(anemiaofchronicdisease,ACD)和缺铁性贫血
(IDA)约占贫血的70%-80%,慢性病贫血的诊断尤其是伴随缺铁的诊
断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在感染、肿瘤、炎症时。临床实验室
很难区别同为小细胞性贫血的IDA、ACD和ACD+ID。为此,要寻找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指标用于准确、快速地鉴别这3种贫血具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的各项指标。传统的贫血实验指标,除了血细胞分
析计数包括外周血涂片观察细胞形态外,还有铁饱和度及骨髓涂片中
的铁粒染色等。
除此外,需要关注生化项目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如血清铁、
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分别存在于血液、组织和红细胞中,它
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机体对铁的吸收、储存、转运及代谢情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