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儿流涎的中医护理.pptx

小儿流涎的中医护理.ppt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流涎的中医护理

汇报人:xxx

20xx-03-20

小儿流涎概述

中医辨证施护原则

常见证型及护理方法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

家庭调护与健康教育

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小儿流涎概述

01

小儿流涎,俗称流口水,是指儿童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溢出的病症。

定义

主要原因包括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出牙刺激等。在1岁以内的婴幼儿中尤为常见,随着生长发育,流口水的现象通常会逐渐消失。若2岁以后仍持续流口水,可能与脑瘫、先天性痴呆等疾病有关,或提示口腔溃疡、脾胃虚弱等健康问题。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口水不自觉从口角流出,弄湿衣襟,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交。

危害

长期流口水可能导致皮肤湿疹、感染等问题,同时可能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若因疾病导致流口水,还可能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等。

VS

中医认为小儿流涎与脾胃湿热、脾胃虚寒、气血虚弱等有关。其中,脾胃湿热导致口水黏稠、流出不畅;脾胃虚寒则使口水清稀、量多;气血虚弱则导致口肌松弛、无法控制口水流出。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小儿流涎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如针对脾胃湿热者,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方剂;针对脾胃虚寒者,则采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方剂。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病因病机

中医辨证施护原则

02

脾胃湿热型

表现为流涎粘稠、口臭、大便干结等症状。治则为清热燥湿,健脾和胃,如使用黄芩、黄连等中药进行调理。

脾胃虚寒型

表现为流涎清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等症状。治则为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如使用干姜、白术等中药进行调理。

脾肾两虚型

表现为流涎不止、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治则为健脾补肾,益气固摄,如使用山药、枸杞等中药进行调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小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促进小儿的整体健康。

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个体化施护

整体观念

预防为主

注重未病先防,通过合理饮食、起居调摄、情志调护等方法,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预防流涎的发生。

调护结合

在流涎发生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同时配合细致的护理,加速康复过程,防止病情反复。

常见证型及护理方法

03

给予患儿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大枣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之品。

饮食调养

推拿按摩

中药调理

可采用补脾经、推三关、摩腹等推拿手法,以健脾益气,固摄津液。

根据患儿具体症状,可选用益气健脾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03

02

01

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等,以清热利湿。

饮食调养

可采用清脾经、清胃经、退六腑等推拿手法,以清热泻火,利湿止涎。

推拿按摩

根据患儿具体症状,可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中药调理

脾肾阳虚型流涎

注意饮食调养,多食用温补脾肾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等,同时可采用温补脾肾的中药进行治疗。

风寒袭络型流涎

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刺激,可给予温经散寒的中药进行调理。

阴虚火旺型流涎

注意保持患儿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刺激,可给予滋阴降火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

04

03

推拿按摩注意事项

在推拿按摩过程中,需注意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引起患儿不适。

01

推拿按摩手法

采用补脾经、清胃经、揉板门等推拿手法,以调和脾胃,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流涎症状。

02

推拿按摩部位

主要选取口腔周围及脾胃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按摩,如地仓、颊车、足三里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脾胃、益气固摄为主要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

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健脾益气、固摄唾液的效果。

常用穴位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消毒严格、操作规范,避免引起感染等不良反应。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选用具有收敛固摄作用的中药粉剂或膏剂,如五倍子粉、明矾等,外敷于口腔周围或足心涌泉穴处,以收敛唾液分泌。

中药外敷

采用具有健脾益气、固摄止涎作用的中药方剂进行熏洗治疗,如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组成的方剂,通过熏洗患儿口腔及周围皮肤,达到治疗效果。

中药熏洗

在使用中药外治法时,需注意药物过敏者禁用,同时避免药物误入眼、口等敏感部位引起不适。

中药外治法注意事项

家庭调护与健康教育

05

03

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定期清洁口腔,防止口腔感染。

0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

02

鼓励孩子多咀嚼,以增强口腔肌肉的控制力,减少流涎现象。

家长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因孩子流涎而过分焦虑或责备孩子。

与孩子建立

文档评论(0)

繁华专业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繁华专业文档,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