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蓝棣之解读《子夜》.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蓝棣之解读《子夜》

蓝棣之解读《子夜》

茅盾是一代杰出的天才,这是没有疑义的。他的中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个看法在今天也很难动摇。

但是,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会变化的,甚至后来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可能改变前人的地位与价值,文学观念的每一次变化,都将导致重写一次文学史。

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逐渐地对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积累了一些看法。现在把这些不很成熟的意见写出来,希望为目前正在兴起的“重写文学史”与“名著重读”的学术浪潮推波助澜。

一、文学水准

艾略特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之伟大与否并不全然取决于文学标准,虽然我们必须记住是否成其为文学只能用文学标准加以判定。”这话恐怕是各方面的批评家都能接受的。遗憾的是,照我看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子夜》以其伟大的光芒照得我们眼花缭乱,使得我们忽略了对其文学水准进行客观判定。但是,《子夜》的读者都有过很困惑的体验:这固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相当多的篇幅可读性较差,缺乏艺术魅力。《子夜》的结构,以吴荪甫与赵伯韬斗争为主线,以吴荪甫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社会生活的描绘。全书共19章,第1、2章为小说的开端,第18、19章为结局。从小说的主线来看,第17章为情节的高潮与顶点,那是吴、赵面对面斗争,斗争形势也至此而急转直下。第4章写场镇农民斗争,第13、14、15、16章写工厂罢工,这样,写工农斗争占5章。还剩下9章,这9章的主线依然是吴荪甫交易所活动,办工厂、发展民族资本等方面的活动。除此主线外,作品广阔描绘了社会生活:第9章写五卅纪念日,描写了游离于革命浪潮之外的一群现代青年对于革命的观感,以及他们的人生观。第6章写深闺少女吴蕙芳来自农村,在上海的苦闷和观感。第5、6章,写现代青年中的两种类型:屠维岳与范博文。第ll章,写渊源有自的金融世家女刘玉英在上海的种种行径。再有第3章是对吴少奶奶林佩瑶的描写。最后,在第8章里写了来自农村的上海寓公冯云卿及其教唆的美人计。也许我可以斗胆地说一句:《子夜》里体现伟大主题的章节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而以上所列可读性较强的章节又都与主题关系不大。《子夜》里富于艺术魅力的篇章,依然是茅盾一向比较擅长的浮浪青年,时代女性,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都市特产交际花的描写等等,而作品的主题却主要是通过30岁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来体现的。总之,《子夜》的伟大主题与其艺术魅力,二者表现为一种分离状态。这就是我分析《子夜》的起点。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直接体现主题却又枯燥的章节,约占2/3,而主线之外却富于魅力的章节,约占1/3。因此,或许可以说,《子夜》是一部过于笨重的使人望而生畏的作品。

茅盾在回顾《子夜》创作时说过:作品里所写的买办金融资本家和反动的工业资本家,是直接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作品里所写的。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从《子夜》的“文本”看,无论是“第二手”材料,还是直接观察所得,都比较地缺乏艺术魅力。倒是那些无意之间经历和体验过的事件和人物,在回忆中再现的往事,显得很有魅力。在小说理论中逻辑结构与局部肌质、经验与艺术、故事与情节、逻辑结构与诗性结构、素材与结构都具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并不是所有进入作品的材料都可以叫内容,而把纯粹技巧都称为形式。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子夜》所提供的描写片断,我们将会惊愕地发现:作品里直接体现主题的约2/3章节只是一些“素材”,只能是“逻辑结构”演绎出来的概念内容,是可以用几句话就加以概括的。而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重要的不是概念内容,不是素材或逻辑结构,而是难于尽述的具体形式或诗性结构。马克·肖莱尔曾经说过:“现代批评已经证明,只谈内容就根本不是谈艺术,而是谈经验;只有当我们谈完成了的内容,即形式,即作为艺术品的艺术品时,我们才是作为批评家在说话。”这些话对于《子夜》这样的作品和按照传统观念评价《子夜》的批评家,是很严峻的挑战。我认为《子夜》里那些枯燥乏味的叙述和描写,仅仅是茅盾为了表现概念内容而搜集来的“素材”,是并没有完成的内容。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要想在一部作品里区别哪是素材,哪是结构,并不是很困难的。“素材”是未经作家头脑酝酿发酵,是“拿别人的故事写成书,再去卖别人的钱”的东西;而“结构”是经作家感情充分燃烧、深切体验过的东西,“结构”是作家血肉与生命的消耗。因此,“素材”枯燥乏味,而“结构”富于魅力,是自不待言的。艺术作品的魅力常常来自作者的体验与洞察,而观察与搜集来的,往往只能是堆砌性的缺乏内在联系的“素材”。就《子夜》来说,它为建构庞大的主题和巨大的框架所需的材料,甚至依靠观察和搜集都还不够,于是它求助于别的文学作品。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档 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