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俗语、人影绰绰、理所当然、间隔”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紧扣中心句,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感知课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感受村乡人们之间美好的情感。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礼让搭石这三个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起)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桥吗?说说你见过的桥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材质建成的呢?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图片,然后再结合自已的认识发言好不好?
1.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桥图片。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呢?(设计理由:在导语中,我就设计了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很对生活事物的认识来提问,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接着看了图片,再发言,是为了下文学习新课文的桥的进行对比,图片导入直观性比较强)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3.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4.看课题质疑:什么是搭石?(设计理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初读课文,在导入的基础上进行文章的大体的概括。)
认识生字词
hóngbàoměngzhǎngkù
洪暴猛涨裤
duòwěnsúhéngxù
惰稳俗衡序
fú
伏
初读课文。
导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学习生字词。导语:好了,经过同学们的努力,相信大家都可以认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了,那么,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吧。
3.再读课文。导语: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地形容一下。
4.反馈交流:
⑴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
随机理解:人影绰绰。
照样子说几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俗语:①找出文中的一句俗语。
②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③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④师小结:这些由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的语句,就叫俗语,也叫俗话。
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随机理解:谴责。
⑶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
⑷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
理解:汛期、绾裤。
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四、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刘章爷爷认为这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下节课细细品味。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用“人影绰绰”造句
3.找更多的俗语来分享
(设计理念:这是基于双基进行设计的作业,第一课时只要是掌握生字词和把握文章大概意思,这样作业合理且教学目标突出)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是“启”)
1.导语:同学们,还记上次课,我们学了什么吗?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搭石”吗?(设计导语的理由: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的同时,在检测一下学生对搭石的理解程度,在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衔接)
二、设疑解惑(这是“承”)
自由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也说说你的家乡和作者笔下的有什么不同。(设计理由:通过通读课文,学生自由发言自已对“搭石”的印象是什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动脑的学习意识)
导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那么,看看搭石在作者的心中的样子什么样子的。他又是怎样写的。
2.(1)用多媒体出示“风景”师问:“大屏幕上“风景”这个词怎么理解?”(2)接着,师问:“我们理解了“风景”这个词,那作者把这个词放到课文里,他这样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师小结学生的发言。(3)然后师再问:“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设计理由:运用中心句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心句和更好地在接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