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6 线粒体x.pptx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6 线粒体x.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线粒体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

目前已确认有120余种酶系,分别位于不同部位。

内膜标志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还原、质子泵)

外膜标志酶:单胺氧化酶(催化单胺,如肾上腺素氧化脱氨生成醛)

基质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TCA循环)

膜间隙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催化ATP+AMP→2ADP);;;;;;三、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的面积,提高了内膜的代谢效率

A、内腔/基质腔(matrixspace)

B、外腔/膜间隙(intermembranespace)

C、嵴(cristae)

D、嵴间腔(intercristalspace)

E、嵴内空间(intracristalspace);;(四)基质为物质氧化代谢提供场所

线粒体内腔充满了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称之为基质(matrix)。

含大量的酶: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

含独特的双链环状DNA: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复制、转录系统。

含70S核糖体:跟细菌的类似,直径约20nm,相对独立的翻译体系。

含基质颗粒或致密颗粒:(MatrixGranule)小的电子致密颗粒,内含Ca2+、Mg2+等离子,以结晶盐形式存在,大小多超过核糖体的直径,可能参与调节内环境。;;;;;;线粒体基因中两个重叠基因:复合物Ⅰ的ND4L和ND4;

复合物Ⅴ的ATP酶8和ATP酶6。;;;;;;;;(四)多肽链需要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才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

当蛋白跨过线粒体膜后,大多数定位于基质的蛋白的基质引导序列被基质作用蛋白酶(matrixprocessingprotease,MPP)所移除。

在大多数情况下,输入多肽的最后折叠还需要另外一套基质分子伴侣如hsc60、hsc10的协助。;(五)线粒体蛋白以类似的机制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

向膜间隙、内膜和外膜转运的线粒体蛋白,除了都具有MTS外,一般还都具有第2类信号顺序。

1.蛋白质向线粒体膜间隙的转运

膜间隙导入序列(intermembranespace-targetingsequence,ISTS)引导肽链进入膜间隙

膜间隙蛋白质N端先进入基质,并被酶切去MTS序列,然后依照ISTS的不同,有两种转运方式:

基质——内膜——膜间隙

C端不进入内膜——膜间隙蛋白酶切除ISTS——蛋白留在膜间隙;膜间隙蛋白质??依赖ISTS的转运方式:

以直接扩散的方式,从胞质中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类孔蛋白P70——类似原核生物孔蛋白,进入膜间隙。;;;;;;;;(二)线粒体的起源尚无定论

起源于古老厌氧真核细胞共生的早期细菌。在之后的长期进化过程中,二者共生联系更加密切,共生物的大部分遗传信息转移到细胞核上,这样留在线粒体上的遗传信息大大减少,即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

许多证据支持这一假说:线粒体的遗传系统与细菌相似,如DNA呈环状、不与组蛋白结合;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方式与细菌相似,如核糖体为70S,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等。

非共生假说:细胞膜内陷;;;细胞呼吸有以下特点:

①本质上是一系列由酶系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所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③反应分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

④反应条件:恒温(37℃)、恒压;

⑤反应过程中需要H2O的参与。;;;以葡萄糖氧化为例,从糖酵解到ATP的形成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即糖酵解(glycolysis)、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CA)和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蛋白质和脂肪的彻底氧化只在第一步中与糖有所区别。;;;;NADH+H+进入线粒体的方式较为复杂,必须借助于线粒体内膜上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内。;;糖酵解产物丙酮酸,在供养充足时,进入线粒体

无氧情况下,则还原为乳酸或乙醇,并提供少量能量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推断是靠自身的脂溶性,简单扩散入线粒体

丙酮酸在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酰辅酶A;;循环中,柠檬酸经过一系列酶促的氧化脱氢和脱羧反应,其中的

2个碳原子氧化形成CO2,从而削减了2个碳原子。在循环的末端,又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而草酰乙酸又可和另1个乙酰CoA结合,生成柠檬酸,开始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消耗:3个H2O

生成:1分子的GTP(转变为1分子的ATP)、4对H和2分子CO2。

ATP/ADP及NADH/NAD+比值高时均能降低TCA循环的速度。;;呼吸链的主要成分:Ⅰ、Ⅱ、Ⅲ、Ⅳ四个脂类蛋白质复合体

电子传递体:醌类、细胞色素和铁硫蛋白三类化合物递氢体:辅酶I(NAD)、黄素辅酶

文档评论(0)

159****19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