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土木工程中的力学.pdfVIP

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土木工程中的力学.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土木工程中的力学

贺瑞

学习土木工程已经快三年了,在此期间,我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很多基础

知识,比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也学习了多门专业课程如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地基处理技术》等,再加上最近学

习软件设计,看了一些面向对象方面的书籍,促使我将所学的力与结构的相互作

用、与自然界中及我们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不想,竟得到

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以下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力的传递路径的问题

对于任一个结构,当有外力作用在其上时(假定该外力不致引起结构破坏),这

个力总会找到一条路径传递到支承上面去,并且我们容易发现它选的路径不是随

便的路径,而是“最优路径”,即它总是尽可能多的传到距离其作用点最近的支承

上面去,用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力非常“精明”,它是不肯多走“冤枉路”的,我的

疑问是“力是怎么发现这条最优路径的?”在我的印象里,在我们学习力学的时候,

总是做这样的题目:一个结构,上面作用了力,让求内力。于是我们就用力的平衡条

件,变形协调条件,把内力求出来就完了,很少有题目让我们分析传力路径,更是少

见让我们分析力为什么这么传递的。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我最后是这样来回答自己的:我们知道能

量守恒原理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力为了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就必然减少损耗,它

走最短路径可能就是为了减少损失,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通过应力

流的形式在结构中传播的,应力流在结构中传播是否会引起力的损耗(如阻尼的

影响),且这种损耗会随路径的增长而变大呢?

关于力是如何”发现”最优路径的,我是这样猜想的:力作用到结构以前是不知

道这条路径的,力刚作用到结构上的瞬间也是不知道这条路径的,从不知道到知

道,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力刚作用到结构上的瞬间,可以看作是一动荷载,它

必然会引起应力波,应力波在不同路径中传播(可能是等概率的),到达支承时会引

起反射,然后力再根据不同路径中的不同的反馈信息对传力路径进行调整、选择,

确定走哪一条路径更好,便出现了“最优路径”。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短,以至于我们

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甚至没注意到。当然,我把力拟人化了,不过,毕竟,这只是我的猜想,当不得真的。

此外,我发现力流与电流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是否有某些关系呢?我试图

用电学的方法来解决力学问题,但没有成功。

2关于荷载的分担的问题

对于一个结构体系,当有外荷载作用在其上时,结构是怎么来分担这个外荷

载的呢?这里我们撇开繁杂的力学分析,仅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来看,以便获得

更直观的认识。

让们想象一个原始部落,里面有青壮年男子,也有老人、小孩,当这个部落

受到外界攻击时,青壮年男子便会承担起主要的抵御外敌的责任(在自然状况下

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结构也一样,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多跨

的排架结构,在水平外荷载作用下,当各柱的刚度不一样时,我们总会发现刚度

大的柱子分担的荷载更大,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能者多劳”吧。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状况并不是非常好的。比如,我们在处理非常软的地基

土的时候,我们并不愿在其中打刚度非常大的桩,因为这样各部分差距太大,不

利于协同变形,也不利于发挥土的承担作用,我们更愿意将软土进行加固或改良。

毕竟,全民皆兵的部落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的。

3关于力的“欺软怕硬”特

文档评论(0)

130****67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