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概述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标志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等,安徽怀宁人。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1918年冬,为了提供新闻时效,他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同年8月,他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1915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治上,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加紧策划复辟帝制;文化上,袁为了维护统治,操纵报刊舆论,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宣扬鬼神迷信。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从思想启蒙入手,广泛开展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代替封建主义思想。陈独秀等顺应历史潮流,《新青年》应运而生。《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初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它一经创建就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针对封建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青年提出了六方面的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是: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1918年起改组为同人刊物(第二阶段)。编辑部同人有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等。1918年11月,李大钊在第五卷5号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该刊首先注入了马列主义的宣传内容。后来,陈独秀也撰文宣传马列主义。1920年,陈独秀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将第七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新气象,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这一期发表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李大钊的《MAYDAY运动史》以及大量的全国各地工人劳动、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和材料,详细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下工人奴隶式的生活和苦难。1920年9月第八卷1号起,《新青年》改组成为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