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十二章第1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docx

第十二章第1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广告logo投影灯。弹簧测力计,激光若干,磁铁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让一个带有刻度的杠杆,置于白板上,让杠杆的支点位于圆心,为了方便测量力臂,使用了同心同距圆环,利用钩码计可以斜切圆环拉,竖直向下切圆环拉,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与绳子垂直,力臂为绿色激光部分圆心到切点的长度,为圆环的半径,可由杠杆直接读出见图1。这样利用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分别表示力的作用线和力臂,强化了两者的垂直关系,加深了对于力臂这个易错点的理解和认识,利用圆环投影简单有效的突破力臂测量的难点,此外这套装置也可以用于探究非水平平衡位置见图2、动力,阻力在支点同侧见图3,以及怎样拉最省力的问题。综上所述杠杆平衡位置认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认领,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图1图2图3

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以教科书上器材为主,辅助加入光投影背景,利用数学中的圆切垂直关系测力臂的长度。利用红绿激光可以清晰直观的看到力的的作用线和力臂,及其关系

实验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分析总结出杠杠的平衡条件。

(二)科学探究:

(1)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

(三)态度责任与责任: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通过对实验器材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内容: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钩码,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测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3)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

(4)利用自制教具辅助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时介绍地方文化:自贡非遗燊海井,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的人工井,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图4

(1)如图所示,杠杠处于处于什么状态?

(2)当用银锭锉换用蒲扇锉时杠杆是否平衡,如何操作才能使杠杆再次平衡?

(3)影响杠杠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由学生自主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见图5。动力(左边)F1=0.5N,动力臂L1=14cm,阻力(右边)F2=1N,阻力臂L2=7cm。

图5

(2)探究力臂不在杠杆上时见图6,左边绳子竖直向下与(从内往外数)第6个圆相切,绳子上挂2个钩码。右边绳子挂3个钩码,调节绳子方向,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边绳子斜拉与第4个内圆环相切,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与绳子垂直,力臂为第六个圆环的半径。记左边为动力,右边为阻力。F1=1NL1=20cmF2=1.5NL2=13.1cm。

图6

(3)探究杠杆倾斜时见图7,左边绳子与杠杆垂直,绳子上挂2个钩码,右边绳子挂3个钩码,调节绳子方向,直到杠杆静止。此时此时右边绳子斜拉与第2个圆环相切,同理可知,F1=0.5NL1=21cmF2=1.5NL2=7cm。

图7

(4)探究动力和阻力在支点同侧时见图8,杠杆水平位置平衡,两根绳子的拉力与杠杆垂直。F1=0.5L1=16.4cmF2=1.4NL2=6cm。

图8

实验注意事项

(1)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切线个概念,所以有必要告诉学生当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时,这个点叫做切点,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与该直线垂直,圆环的半径就可以作为力臂。

(2)多次测量,数据单位要统一。

(三)评估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表格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3

4

表格1

图9

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八、实验效果评价:

(1)实验方案的改进有助于学生对力臂和杠杠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器材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力的大小由钩码的重力提供有局限性,用弹簧测力计不够稳定,可以试用力的传感器,背景圆环的密度可再小些精确度更高,摩擦力有影响。

文档评论(0)

wzycx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