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当下教育不可避免的六大心理冲突
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已经到了不能不提出问题的时候了。当下的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避的冲突。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家长和老师反映孩子厌学、拒学的问题,休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因学业问题患上抑郁症……是时候对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思考了。
教育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事业,一个民族有没有美好的未来,看教育如何发展便能知晓答案。当下的教育到底遇到了什么发展难题?教育未来该向何处去?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问题。
一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还可能迷失大方向。当前的教育问题不能以一句“都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蔽之,世界上没有不应试的教育,哪里都是有选拔的。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只是喊喊口号、搔搔痒的小修小补,而应该从本质上、哲学上,从现代文明对人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规律上来思考。
心理专家陈默认为,当下教育不可避免的六大冲突是导致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冲突需要从顶层到基层的发力、从顶层到基层的推进、从顶层到基层的改革。本文试以“表格+文字”的形式来呈现这六大冲突。
▲陈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
当今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他们不愿做“螺丝钉”,而要成为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上明显存在单一化、工具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一些青年人和他们的家长已经开始打起了“保卫战”。
北京的一个“85后”女孩殷越,爱好做纤维手作,大学毕业后,她没读研,也没上班,而是宅在家里,每天戳戳戳,至今已经11年了,前几年几乎是零收入。
幸运的是,她的父母十分认可她的手作天分,为了女儿能够安心创作,心甘情愿地对她的生活进行补贴。殷越用纤维毛毡创作了各种玩偶,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2016年,她成为第一个在日本举办个展的中国羊毛纤维手作作者。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她做到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我们小时候常常被教育“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当今的孩子不像前两代人那样注重“集体主义”和“顺从主义”。传统的评价主要是看孩子对集体的适应性,而当今的孩子注重展现个性。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个人利益、个人隐私以及个人空间是要让步于集体利益和公共空间的。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孩子更加重视个人隐私,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
当今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自主性要求逐渐增加,但是现实很难满足他们。曾经,春游是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日子。如今,却不那么受孩子们期待。提到春游,一些孩子会一脸的沮丧,因为集体春游很难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还有一些孩子觉得春游没有必要,在虚拟世界中他们也可以找到同样的乐趣。
因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形成了统一场,一出生就与电子产品紧密相处。
在生活中,总能听到老一辈人感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
传统教育是以身份教育人的,“我是你爸,我讲的话你要听。”“我是你的老师,我讲话你要听。”
但对当今的孩子而言,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他们大脑里的信息量很大,在他们心里权威感越来越难以建立。成年人要有与他们对话的能力,才能被他们认同。
有很多家长跟我抱怨:“我家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顶嘴。”现在孩子对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我们还是用身份去教育孩子,一定会碰壁,甚至起冲突。一些孩子就是因为在学校跟老师起了冲突,而不去上学的。
当今的孩子是浸润在爱中长大的,因此他们更具有同情心。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想养小动物,但我不想养,我该怎么办?”。还有家长反馈,孩子看到流浪在外的小猫、小狗就想收养。其实,他们内心积攒了很多爱需要传递出去,但在集体环境中,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竞争。
有个初中女生不愿去上学,沟通中我得知,她原是一名学霸,平时都是第一、第二名,有一次考试却考了第十四名。老师找她谈话:“你最近在想什么?怎么成绩下降这么多?”还给她看了闺蜜的试卷,“你的闺蜜进步了8名,如果你不加倍努力,将来很可能学不过她。”
这个女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把闺蜜也“拉黑”了。这件事还引起了连锁反应,闺蜜也不肯上学了,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考好了而失去一个闺蜜。
这件事的问题在于老师制造了一个高竞争的环境,而当今的孩子希望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同时也从群体中得到爱。
现实中,还有老师依据名次来安排座位,不少学校依据上一次的考试排名来安排下一次的考场。这样的教育观与当今的孩子是不匹配的,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老师教育孩子“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这就是告诉他们,读书是为了获取好的社会资源。但是,当今的孩子生活在物质丰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