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南阳一中2023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人类法律文化三种类型之一的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其典型特征表现为:道德伦理教条
与国家法律同等重要,家族首领兼具部分国家司法职能,国家政治与法律生活中蕴含着家族情
感,法律体现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简言之,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以家族伦理道德为基础,
借助“法”的形式体现并强制实施伦理道德。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诸如“明德慎行”、
“亲亲尊尊”、“为国以礼”等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程始终。
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
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是“法”为载体,“德”为内容。法要服务于德,如“法家不别亲疏,
不分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思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常用也。”(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可见,用法可以,但不能动摇或危及封建社会的亲情等级、伦理道德的统治
基础地位。
传统的“德治”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专制统治,将“礼”的等级差别规范转化为伦理纲常,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便是典范。法律并以此对臣民进行教化统治,使人心悦诚服地接
受“礼”的统治。由此,道德生活成为人性的最高体现。
当然,一定时代的主流的法律核心内容通常由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中
国古代道德化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其社会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居于重心地位,虽经
游牧部落的侵扰但从未衰败。这种稳定、内向、封闭性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宗法家族的顽强存
在,并构成了集权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其二,宗法家族的社会组织机构。宗法家族是古代社
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单位,它的社会职能之一是把个人束缚在家族里。其三,以
权势为核心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溯及国家法律起源中战争和实力的作用。其四,农耕宗
法性的意识形态。从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家族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产生了平均和集权专制的思
想,以及宗法道德伦理观念。以上四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道德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方
向,并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法系法律文化的一系列特征。
(节选自《论中国古代法律之特性——伦理道德性》)
材料二:
思想强调和谐观念,认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依赖于对“礼”的遵循和对礼治的推崇。作为一
种法律体系,“礼”在内在目的性和自然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惩戒和预警机制的有效
性方面尚不能完全发挥法治的作用。如何在新时期将礼的和谐因素与现有法治的人文关怀相结
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规律的社会,其运作程序和范围是固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意识
形态是稳定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民众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心态平和,社会和谐昌盛。因此,
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
“礼”作为一种法律,自古以来就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约束力。然而,“礼”与“法”有所不同。法
律主要关注外在的衡量和施加力量,而“礼”更注重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性。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中西方的法治理念并非相互冲突且无法调和,
而是具有本质上的协同性。西方法治强调人本、关注人心;而中国儒家礼治则注重道德感和自
律意识,强调民本思想,主张君权行使应合理有度。如《论语·乡党》中所记载:“厩焚。子退
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展现了对人生命的珍视。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从君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由此可见,二者均极为看重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规律性,差别在于西方从人权角度
界定,而中国儒家则从道德方面予以权衡。
总之,笔者认为,在新时期礼治的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人的内在道德意识培养,并借
鉴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进行审视。通过分析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和的不同层次,揭示“礼”的
重要性。新时期礼治的本质在于“以德治国”,树立德行不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积极响应,还
需要落实到个体层面。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挖掘个体德性是最为关键和紧迫的任务,重塑
“礼”有助于个体德性的恢复和完善。
自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市场经济即法治经济”的观念逐渐普及。在市
场经济中,物质利益的权衡与分配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应用文写作第六版徐中玉习题答案.docx
- 湖州学院2023-2024学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含参考答案.docx
- (零模)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生物试卷(含答案).docx
- 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VIP
- 2024年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期末试题库(带答案).pdf
- 《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 3.6.3关门车课件讲解.pptx
- 患者健康教育制度.pdf VIP
- 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docx VIP
- 如何编写特许经营手册.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