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措施:1.反复朗诵课文,通过自主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体现效果。
情感态度: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文言常用词语的积累。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措施:诵读、归纳、自主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出示歌词)
一首荡气回肠、豪情满怀的歌曲带我们走进今天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二.出示目的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到达这样的目的:
1.顺畅翻译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2.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对比和烘托的艺术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惩山北之塞箕畚荷担者始龀穷匮厝
2.请简要简介《列子》(生答,师补充并出示,生读)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正音。
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有疑问可问询老师。
3.检查自学成果。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来回)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颖)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2)解释加点词词义
河阳之北(黄河、山南水北为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惩山北之塞(苦于为……所苦)毕力平险(用尽)
荷担者三夫(挑)汝心之固(心思思想)
(3)解释下列虚词使用方法
之:邻人京城氏之孀妻虽我之死告之于帝跳往助之
而: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聚室而谋曰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
(4)翻译重点语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省略)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倒装)(固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儿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动)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五.感知内容,分析人物:
1.愚公为何移山?移山碰到了哪些困难?移山的结局怎样?
(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
两座山非常大?(反衬移山艰难);
愚公年老力衰,移山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旅程远?(对比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决心)。
2.对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怎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其妻:支持移山,关怀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合力
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我们:?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苦,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可是愚公机智的驳斥又令智叟哑口无言。
指名朗诵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索:
3.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怎样看待二人?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裔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板书:愚公不愚: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目光短浅安于现实状况自认为是(对比鲜明,嘲讽用意)
师小结:看来愚公不一定愚,智叟也不一定智。有个成语“后息者胜”。二人的对话,深入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两者的对比,不难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挖苦力量。
六.交流探讨,挖掘寓意
1.不过,山确实不是被愚公移走的,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协助移走了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与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天神协助愚公移走了大山,这样的结局并不损害愚公的形象,并且使愚公的形象愈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