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唐朝科举与风俗唐朝科举:自隋文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之先河之后,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唐王朝自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来重视人才的思想是历代皇帝治国方针中的重中之重。所以科举无论是在考试选拔人才方面,还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层面对唐朝整个社会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自然,在风俗上,也对人们的信仰与行为,习俗,故事、歌谣、习俗等各个层面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STEP4STEP3STEP2STEP1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形式,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群体的心理表现。风俗文化与政治结缘已久。风俗文化孕育并制约政治,政治也可以对风俗采取主宰、干预、制约等手段,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汉末风俗家应劭一针见血地指出:“为政之要,辨风俗最其上也。”《至言》:“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风俗与政治:科举与风俗:张亮采《中国风俗史》说:“科举时代以有唐为始,故唐代之风俗,可以科举代表之。天下人心所注射,不离乎科举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他认为“唐代之科举又可以文辞以代之,无所谓实学也。然其卒也,至无忠臣义士……君子观于唐之风俗,而始知科举之害烈也。”未免过于偏激有失偏颇,研究和论断应该接近史料和文本,坚持“无证不信”的严谨的学习和做人的态度。唐朝科举和风俗的关系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第一:和科举考试有关交往和官场风气1、行卷、延誉之风2、朋党与朋甲之风3、交游宴会之风4、落第举子乞旧衣的风俗第二:与科举相关的的避讳和各种占卜1、国讳、宰相讳、主文讳、家讳及其它忌讳2、方术信仰:占卜、祈梦(梦占)、相面、相骨第三:科举与婚姻观念的影响——榜下择婿第四:科举对儿童教育的影响——神童第五:科举对唐代隐逸风尚的影响随着中晚唐科举考试地位的不断提高,做主门生、同年关系也逐渐成为科场、官场中的一种重要关系进而成为一种社会纽带,形成进士朋甲与官僚朋党的风气。其中官僚的朋党之争的根源与唐代举子的朋甲之争有密切关系。这些风气对于中晚唐的科举考试、铨选制度、官僚制度,乃至政局、社会阶层变迁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和科举考试有关交往和官场风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誊录制度,因此考生的姓名笔迹都明白摆在卷面上。唐朝科举采用“通榜”的办法,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以供录取时参考。所以社会名流、文坛巨子、达官贵人的推荐延誉就非常重要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科举中凸现出来,高适《行路难》:“东邻少年安所知,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和用年年空读书。”行卷和延誉之风盛行的中晚唐时期,举子行卷、延誉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所谓的士族和权要子弟,往往“交贵势,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二是,参加朋党,“相贸为资,相宜为名”。三是,亲自奔走,“走高门,邀大车”。121、行卷、延誉之风《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皮日休》载有归仁绍后人与诗人皮日休的打油诗,颇有意趣:皮日休尝谒归仁绍,数往而不得见。皮既心有所慊,而动行于言,因作咏龟诗:“硬骨残形知几秋,尸骸终是不风流。顽皮死后钻须遍,都为平生不出头。”时仁绍亦有诸子侑、系,与皮日休同在场中,随即闻之。因伺其复至,乃于刺字皮姓之中,题诗授之曰:“八片尖裁浪作毬,火中爆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时人以为日休虽轻俳,而仁绍亦浮薄矣。《唐摭言》卷六《公荐》条载:崔郾侍郎既拜命,于东都试举人,三署公卿皆祖于长乐传舍;冠盖之盛,罕有加也。时吴武陵任太学博士,策蹇而至。郾闻其来,微讶之,乃离席与言。武陵曰:“侍郎以俊德伟望,为天子选才俊,武陵敢不薄施尘露!向者,偶见太学生十数辈,扬眉扺掌,读一卷文书,就而观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真王佐才也,侍郎官重,必恐未暇批览。”于是宣朗一遍。郾大奇之。武陵曰:“请侍郎与状头”郾曰:“已有人。”曰:“不得已,即第五人。”郾未惶对。武陵曰:“不尔,即请此赋。”郾应声曰:“敬依所教”既即席,白诸公曰:“适吴太学以第五人见惠。”或曰:“为谁?”曰:“杜牧。”众中有以牧不拘细行间之者。郾曰:“已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2、唐朝朋党之风与唐代举子的朋甲之争有密切关系《唐摭言》卷3《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奉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趗附其门,兼题名、局席等,条疏进来者。伏以国家设文学之科,求贞正之士,所宜行敦风俗,义本君亲,然后申于朝廷必为国器。岂可怀赏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谓门生,遂成胶固。所以时风浸薄,臣节何施?树党背公,靡不由此。《唐摭言》卷7《升沈后进》云:太和中,苏景胤、张元夫为翰林主人,杨汝士与弟虞卿及汉公,尤为文林表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