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重庆一中高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碧玉龙,属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也是最大的玉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龙通体圆润光洁,高26厘米。头部长吻修目,躯体卷曲若钩,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由此可知()

A.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 B.玉文化发源于北方地区

C.早期国家已初具雏形 D.中华文明统一性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碧玉龙,属红山文化,被称为“中华第一龙”,且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说明从红山文化时期到有甲骨文记载的时期,龙的形象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延续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是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不是文明的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了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碧玉龙属红山文化,不能由此就确定玉文化就发源于北方地区,排除B项;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礼器等是国家产生的标志,材料仅涉及龙的形象,不能体现“早期国家已初具雏形”,排除C项。故选D项。

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人都生活于“族”之中。到春秋时期,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载有大量只以居住地为称的“人”,如“新都人奠逃”“东阪人登步”等。这一发展变化表明()

A.社会秩序出现转型 B.列国纷争加剧人口流动

C.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D.户籍管理制度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

国)。根据材料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体现了宗族血缘色彩;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某国之人和以居住地为称的“人”,体现了氏族与宗族力量渐退,血缘关系的影响在削弱,地域特征上升,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等)推动了社会转型(奴隶制向封建制),A项正确;列国纷争加剧人口流动,会导致原有的血缘影响减弱,但不是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发展会促进人口增加,但材料未体现此时人口增加等相关内容,排除C项;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日益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始作长安城西北方”,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城长安,三十日罢”。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九月“长安城成”。长安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

A.民众负担不堪重负 B.国家治理关注民众

C.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D.施行暴政巩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汉朝(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汉惠帝时期属于汉初,长安城的建设用了较长时间,期间有多次动员劳动力进行修建,但却是有规律和有期限的,“三年春……三十日罢”和“五年春正月……三十日罢”期间来征发民众,反映了朝廷不是不限制随意征发劳役,而是考虑到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有限度的征发劳役,B项正确;“不堪重负”说法夸大,虽然修建长安一定程度上增加百姓负担,但统治者有限度的征发劳役也是考虑到民众的生产生活,排除A项;“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表述过于夸大,题目未涉及技术水平方面。排除C项;而“施行暴政巩固统治”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汉惠帝时期国家治理关注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

4.太和三年(229年),曹魏明帝下诏,“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如“改《贼律》,但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家属从坐,不及祖父母、孙。……正杀继母,与亲母同”。这反映了当时()

A.法律儒家化倾向明显 B.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汉文化

C.中华法系已发展成熟 D.社会动荡致犯罪问题突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29年(中国)。据材料“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家属从坐,不及祖父母、孙。……正杀继母,与亲母同”可知,材料强调教化、亲情等内容,体现的是以儒入法,法律儒家化倾向明显,A项正确。曹魏并非是少

数民族政权,排除B项;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具体标志是《唐律疏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曹魏的《贼律》借鉴汉律,但有所改动,反映的是法律发展特点和趋势,未涉及社会动荡致犯罪问题突出,排除D项。故选A项。

5.垂拱二年(686年),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