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届江苏省南通中学新高考调研高三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pdf

2024届江苏省南通中学新高考调研高三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届江苏省南通中学新高考调研高三语文试题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者注意到,孔子创立儒学,其思想是丰富、含混的,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但随着

孔子去世,其后学往往于师说中取其一面,结果造成儒家学说的分化。例如,孔子论性,涉

及到仁性、知性、欲性多个方面,但孟子重仁性,荀子则重知性,并强调用知性规范、引导

欲性;在修养方法上,孔子内省与博学并重,孟子则重充养,荀子重隆积;当然更为重要的

是,孔子仁、礼并重,而“孟子多言仁,少言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康有为语),

前者重视仁,后者偏向礼。孔门后学的分化说明,从“合”到“分”是学术发展的一种普遍

现象,原因在于只有通过“分”才能使思想的某一方面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同时每个学

者遇到的问题是具体的,其做出回应时必然关注的是思想的某一方面。但是“分”的结果

往往又会走向“合”,这同样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分”的思想毕竟是属于“合”

的整体,虽然学者可以从“分”的角度建构其思想体系,但每个现实中的人,面对的却是整

全的人生,就以上孔子所论的内容而言,哪个人可能只讲仁性,而不讲知性、欲性呢?即使

孟子、荀子坚定的信奉者,在现实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只充养不隆积,或者只隆积不充养。

所以“分”所导致的贫乏必然走向“合”的丰富,由“合”到“分”,由“分”到

“合”,即“合一分——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分”“合”的角度看,我们可

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具有“合”的特点的学者,如孔子、董仲舒、朱熹、戴震等,

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往往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

侧重“分”的学者,如孟、荀,以及继承孟子的陆九渊、王阳明,发展荀学的李觏,以礼代

理派学者凌廷堪等,虽然也构成儒学传统的重要内容,但其意义往往在于对前者的完善和补

充,甚至是对立和批驳。这说明“分”固然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集大成”则是学术

发展的更高追求。如果说“评儒批法”强分荀子为法家,港台新儒家尊孟抑荀,大陆个别学

者割裂孟荀或心性与政治,主要属于“分”的话,那么统合孟荀的提出,则无疑预示着学术

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

“合”意味着要将孔子提出的,又经过孟荀分别予以发展的内容,重新予以整合,并

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刘悦笛先生反对孟荀统合为内外之“合”,而倡孟荀之

试卷第1页,共10页

“内通”,提出“天—性—情—心”的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兼祧并统合孟荀,在天的层

面上,乃是“道德天”与“自然天”的统一;在性的层面上,乃是“性本善”与“性趋恶”

的统一;在情的层面上,乃是“积极情”与“消极情”的统一;在心的层面上,乃是“德性

心”与“智识心”的统一。在“天—性—情—心”的结构内,“天”作为兼祧的出发点,“心”

则被当做统合的终点,由此形成了闭合的圆寰,盂荀由此得以兼祧(刘悦笛《孟荀“天一性

—情—心”统合论》)。此外,梁世和先生则借用美国肯·威尔伯的整合理论,为统合孟荀提

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张析国则借鉴康德哲学,为统合孟荀寻找形上的根据;刘九勇在哲学、

历史进路之外,从道德心理学提出统合孟荀的新视角;邹晓东、翟奎凤分别从性、教以及充

养、隆积的角度探讨了孟荀的统合;张志强比较了孟茍“是非”观念的异同……虽然方法不

同,都体现出在“分”中求“合”的特点,对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梁涛《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

究竟该如何统一孟荀呢?根据李泽厚较新的说法,那就是“举孟旗,行荀学”,笔者

更愿意称之为“举孟旗,行荀实”。按照郭沂的说法,乃是“受之以荀,纠之以孟”,而按

照梁涛的说法则是“统合孟荀,创新儒学”。看似各家观点都是统一派,然而,其内部却有

着立场的基本差异。这是由于诸家在兼祧孟荀之时,皆有所倾向。梁涛更多是“以孟统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习资料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初高中各学科试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