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三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9张PPT).pptx

第三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9张PPT).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式预习;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基础——三圈环流

(1)据图指出a、b、c所代表的环流圈。

提示:a—低纬度环流圈;b—中纬度环流圈;c—高纬度环流圈。

(2)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

提示: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

(2)在上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

(3)在上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

提示:;3.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①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____________差异大。

②分布;(2)为什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提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差异不明显。;2.季风;(1)什么是季风?

提示: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亚洲东部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

提示: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海陆气压差异最明显。;(3)列表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微思考]如何区分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

提示:①注意三圈环流与热力环流的区别,热力环流是指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②我们平时所指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等。;[微拓展]气压带的两种类型

(1)热力型:赤道低压带是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的;极地高压带是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形成的,二者都是热力因素导致。

(2)动力型:副热带高压带是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副极地低压带是近地面暖空气被迫抬升而成,二者都是动力因素导致。;[微判断]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

(3)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解???: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4)南极中山站升起的国旗主要飘向西南方向。()

×解析: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地东风带,风向主要为东南风,故升起的国旗主要飘向西北方向。;[微思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关于赤道南北对称;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同一半球的信风带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微点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微点拨]季风环流的判断方法

(1)通过30°N或60°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季节:例如,30°N的陆地近地面有低压中心(7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陆地近地面有高压中心(9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断季节:偏北风为北半球冬季,偏南风为北半球夏季。

(3)根据季节可判断30°N或60°N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风向。;[微拓展]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例如,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321342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