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苏州市向宿迁市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第1页
苏州市向宿迁市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
摘要:苏州市和宿迁市作为江苏省内经济最发达和最落后的地级市,在市场
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向宿迁的产业转移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在转移过程中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产业转
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问题;对策建议
1苏州市向宿迁市产业转移的概况
从2001年开始,大量的苏州企业北上进入宿迁市投资设厂,主要是工业企
业。特别是在2006年下半年以来,苏州企业更是强势进入宿迁市,与浙商共同
成为对宿迁投资的主体。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引进500万元以上南北产业转
移项目1987个,总投资608.8亿元,实际投资额275.7亿元。其中,苏州的产业
转移项目310个,总投资额181.9亿元,到账资金63.3亿元,累计新增税收2.13
亿元,带动就业16.6万人。见表1。
苏州市向宿迁市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第1页
苏州市向宿迁市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第2页
2苏州向宿迁产业转移的存在问题
2.1苏州向宿迁产业转移外推力不够,转移产业的层次依然较低。
苏州对转移产业外推力不足,突出表现在发展高新技术的核心能力欠缺,缺
乏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升级受阻。虽然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被誉为“国际制造
业基地”,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九大科技基地之一。然而,在苏州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地
表现在苏州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仅处于价值链分工的底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
权,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苏州仅是跨国公司产品的加工组装
基地。这就使得苏州缺乏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基础,这样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受阻,形成对目前产业结构的依赖,缺少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
2.2宿迁市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仍显不足。
在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整体投资环境仍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进一步挖
掘潜力。一是面临土地指标紧张的压力。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土地成
为制约开发区发展、南北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2007年宿迁经济开发区引进转
移项目71个,协议利用资金138.84亿元,需要用土地5000多亩,可用土地指
标只有700亩,2008年已进区项目15个,协议利用资金55.46亿元,需要用
土地4000亩,但全年可用土地指标仅为500亩。在手土地指标数量、土地新指
标申请进度严重滞后于项目发展转移速度和要求。二是面临用工日趋紧张的压
力。高素质劳动力欠缺,劳动力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造成宿迁市
劳动力的结构性紧缺,给企业用工带来了一定难度。如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
密集型企业,用工数量很大,而宿迁市普通劳动力大量剩余,经培训合格的熟练
工、技术工却非常紧缺。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及工人工资不断上涨,宿迁人力资
源成本越来越高,与苏南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力逐渐削
弱。
2.3宿迁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比较比较高,负担偏重。
宿迁市为了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影响了
宿迁自身的利益,带来沉重的负担,可以分为有形的成本和无形的成本。一方面,
有形的成本体现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上:在土地优惠政策下,土地出让金大
幅减少,土地减少很快,特别是对一些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更为明显;在税收优惠
政策(五免三减)下,税收只见指标,不添实力,阻碍了政府财力的增长,进而
影响了政府的公共支出,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支出。另一方
面,无形成本体现在资源的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