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汇报人:xxx
20xx-03-31
感冒的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感冒概述
风寒型感冒治疗
风热型感冒治疗
暑湿型感冒治疗
虚体型感冒治疗
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PART
01
感冒概述
定义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其为“伤风”,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发病原因
感冒主要由风邪侵袭人体,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邪气,同时与人体正气强弱及卫外功能失常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暖失调,过度劳累等,均可使卫外功能减弱,风邪乘虚而入,导致感冒发生。
感冒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
临床表现
根据感冒的临床表现,如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结合发病季节、时令及患者体质等因素,可进行诊断。同时,中医还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一步辨别感冒的证型。
诊断依据
古代中医对感冒的认识
古代中医将感冒归于“伤寒”、“温病”等范畴,认为感冒是由于外感六淫邪气所致,治疗以解表祛邪为主。
现代中医对感冒的认识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感冒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代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证型,治疗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预防措施
预防感冒的关键是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饮食有节、避免受凉等。同时,在感冒流行季节,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重要性
感冒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PART
02
风寒型感冒治疗
发病原因
风寒型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发生较多。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症状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
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
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
方剂
中草药
根据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合谷、列缺、风池等穴,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
针灸治疗
选取背部膀胱经穴位进行拔罐,可留罐10~15分钟,以祛除体内寒气。
拔罐治疗
饮食调养
可食用一些具有辛温发汗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红糖、葱白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生活习惯改善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染风寒之邪。
PART
03
风热型感冒治疗
风热型感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患者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
鼻涕量多、色黄,质地较稠。
由于体内热盛,患者可能出现便秘或大便干燥的症状。
发热重
喉咙痛
鼻涕黄
便秘或大便干燥
板蓝根颗粒
桑菊饮
银翘散
主要成分为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
由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组成,适用于风热型感冒引起的头痛、目赤、咳嗽等症状。
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辛凉透表的功效。
通过针刺风池、大椎、曲池等穴位,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风热型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针灸
在背部膀胱经及督脉上拔罐,可解表散寒、清热泻火,有助于缓解风热型感冒的病情。
拔罐
饮食宜清淡
多食蔬菜水果
忌辛辣油腻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01
02
03
04
风热型感冒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
如西瓜、梨、荸荠等,可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避免食用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肥肉、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病情恢复。
PART
04
暑湿型感冒治疗
发病季节
多见于夏季,因暑湿之邪侵袭机体而发病。
症状表现
身热、微恶风,肢体酸痛或疼痛,头昏咳嗽痰粘,鼻涕浓浊,心烦口渴,渴不多饮,或伴有便溏,小便短赤,苔黄腻等。
体质因素
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复感暑湿之邪而发病。
藿香、佩兰、香薷、银花、连翘、薄荷等,具有清暑祛湿、解表和中之功效。
中草药
如新加香薷饮、六一散等,可根据具体症状加减使用。
方剂
VS
选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可调和气血、祛暑化湿。
拔罐
在背部膀胱经及督脉循行部位进行拔罐,可疏通经络、祛暑排湿。
针灸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绿豆粥、荷叶粥等,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