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常温即食小龙虾尾加工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是甲壳纲、十足目、
螯虾科水生动物,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根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
展报告(2022)》,2021年中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4221.95亿元,其中,
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约368.51亿元。其中随着消费者对方便休
闲食品需求的日益提高,常温即食的小龙虾产品在线上线下市场日益受到
青睐,并逐渐发展成小龙虾代表性的加工产品之一。
随着小龙虾加工产业的迅速壮大,加工能力持续增加,从事小龙虾加
工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2021年全国小龙虾规模以上(年加工量100
吨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62家,新增约30家,产能提升明显。加工企业
数量和产能的增长反映了业界长期看好小龙虾加工业发展。但小龙虾加工
企业的加工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不一,部分企业安全控制工作薄弱,在小
龙虾前处理、调味卤制和热力杀菌等环节缺乏科学规范。加工过程各环节
环境卫生控制不当极易出现微生物增殖导致杀菌不充分等问题,继而导致
产品在储藏销售阶段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但过度杀菌又会出现品质劣变、
消费者不满意等现象。目前国内关于小龙虾的标准涉及第二产业即涉及加
工和流通的相对较少。较相关的标准有农业标准《绿色食品虾》(NY/T
840-2020)、轻工标准《即食虾》(QB/T5499-2020)、江苏地方标准《克
氏原螯虾产品》(DB32/T596-2009)等,对常温即食虾产品的描述不够详
细,并缺乏加工技术规范的标准,制约了小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迫切需要开展相关加工技术规范的制定,规范相关企业的生产,提高常温
即食小龙虾尾产品的加工品质和质量安全,为即食小龙虾尾产品加工产业
提供理论支撑。
鉴于以上产业现状,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实施渔业发展
支持政策“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针对行业急需和未
来发展现状,组织编写《常温即食小龙虾尾加工技术规范》,对常温即食
小龙虾尾加工及储运中的各个环节提出统一要求,为企业提供规范的技术
指导,为保障小龙虾加工产品质量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提升小龙
虾加工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
本项目来源“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国家重点专项项目“长江中下
游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子
课题“小龙虾加工环节危害物形成与消长规律及动态调控机制研究”,课
题编号:2019YFC1606002。
(二)起草单位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是江南大学、江苏正源创辉食品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荆州水链科研研发有限公司、宿
迁楠景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里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泰兴市江之韵科
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邵万生源江食品有限公司参与起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姜启兴、于沛沛、高沛、沈慧敏、杨方、夏文水、
李陈、李绍衡、周德刚、邹圣碧、袁潮、王荣。
(三)主要工作过程
1.起草阶段
团体标准《常温即食小龙虾尾加工技术规范》在2022年4月前完成
了可行性分析,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及科研工作,开展了相关工作
研讨。2022年4月确定了标准起草小组成员,组建了标准起草小组,标
准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
2022年5月,标准起草小组向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递交资料,提出
立项申请,5月20日获得立项,项目计划编号CI2022103。
2022年7月-10月,在前期生产企业工艺调研、生产工艺和关键控制
参数研究及形成标准草案的基础上,对企业生产工艺关键参数进一步调
研、分析及确证,撰写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
2.征求意见阶段
2022年11月,召开标准制定研讨会,结合生产工艺及参数在企业的
应用验证、修正,形成《修改征求意见稿》,于12月全面公开征求意见。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标准的编写原则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要求进行编写。
(二)提出本标准的依据
本标准的编制依据为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卫生标准,特别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