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书分享
华埠中心幼儿园程妙丹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与大家分享阅读。
今天,我所分享的书籍是《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是一位一线教师的日记,她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的理想教育生活;日常教育生活;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教学中的感悟;和家长的爱心联系;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习,我更喜欢读这样有观点共鸣的书。这本书中的内容很丰富精彩,但不能通过一次分享详尽,接下来就我产生的几点共鸣与大家分享。
共鸣一: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地坚持。
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抱有一种唯美心理,潜意识中期望对孩子的教育能的一蹴而就、立见功效,总是期望一次活动就能看到所谓的成品和效果。
案例:一次数学活动中,让孩子学会排列组合的规律,毛毛虫的三个圈为一组,按照第一组的规律继续往下填色,孩子们好像很难听懂,都做错了,我便有点儿着急,直接按照自己的方式让幼儿以三个圈中的颜色为毛毛虫取名字命名为红红黄,然后嘴里念着,再涂色,这完全是为了达到作业单正确率,而忘记了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学会排列规律,体验探索排列规律的成就感。很多时候当我们发孩子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表现时,对孩子的控制欲便占了上风。然而高老师在看到孩子并没有做到预期中的完美时,她抱有这样的心态,孩子的操作状况又比上次好多了:没有乱涂乱画,没有正确的孩子开始有了一处、两处正确的地方,完全正确的孩子也明显增多了,心里很是开心。相信一点,只要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会通过一次一次的活动,慢慢糾错,慢慢发展的。而我们不能为了一次的正确量而去“及时”辅导他。在幼儿园每天的常规培养,例如绕水杯带子,自己吃完点心洗水杯,自己移好小椅子等都需要老师不断坚持,才能培养幼儿不断坚持。因此对孩子的尊重和积极的心态以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理想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修炼中才能获得的。
共鸣二:我们大人有什么,我们的孩子才会有什么
在高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你带着你的孩子朝向什么?其实大人对好的事物敏感,敏锐了,也就不断熏陶,影响孩子。
案例:在一次搭积木活动中,小胡帮危均桦小朋友的积木弄到了,危均桦过来和我告状,我立马就去批评了小胡,然后让他道歉,这之后他们也就不在一起玩积木,停止了此次活动。
很多人认为,问题解决了就好了,可往往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正在做的事也打断了,无法继续下去。因此我们大人不能仅仅把注意点放在问题解决上,而是放的长远一点,既要解决问题,也要让他们正在做的事继续下去。从高老师的记录中,我明白在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否慢慢的专注做好一件事,是否对美好的东西感兴趣。当我们无法引导孩子在交往中更关注学习的时候,我们就会身陷交往的矛盾中无法自拔。这之后遇到孩子推到积木,我会先转移注意力询问:“你搭的积木是什么来着?”并对推倒者说:“你看她搭的积木,好不容易搭起来的,你可以帮助他重建。”其实不管他需不需要,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了继续搭建玩具上。
共鸣三:以尊重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好的常规总是很难建立起来,孩子们常常无所事事,不听话,难控制,当我们这样抱怨的时候,也许是我们少想了一个为什么?当我们出去玩时,总会告诉孩子能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却没有帮助孩子了解,不能这样做或者能这样做的原因,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吵吵闹闹,老师只会说孩子疯得很,不听话,并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没有反省有些所谓的“规矩”是否必要;没有帮孩子了解应该这样做,或不能这样做的原因;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没有用宽容理解,信赖和关爱的态度去面对,去赢得孩子真诚的爱,也许是集体活动设计的不够有趣。
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都有感受,有需要,我们要去体会孩子,理解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对待孩子。如:老师在发现自己做错时,向孩子道歉,尝试在孩子面前做个弱者,激发孩子做个强者,与孩子共同感受快乐美好。
共鸣四:预见好的活动常常会遭遇灵感的撞击,这种灵感来源于自身,也来源于孩子。
孩子的一个问题,一个动作都能引起新的探索。
案例:一次户外活动中,我们在中间草坪玩,毅哥发现了木桩子下的蚯蚓,于是就引来了很多小朋友的探索,我没有急着让他们停下,而是让他们继续搬开其他的木桩子,进行寻找,还有的小朋友问我:为什么我把蚯蚓变成几段他还能动呀。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于是回班后,我带着他们一起学习探究了蚯蚓的房子,食物,身体构造,小朋友的兴趣度也非常高。
活动有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有了幼儿的探索联想,活动之后老师和幼儿都会很开心,很充实。
最后希望我们心中的那个“我”能够慢慢地爬上豆蔓,一直爬到豆蔓伸到云端的上面,再拔开云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下面正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自己,我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一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