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疆北鲵种群数量增长背后的思考——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学案
一、热点内容介绍
近日,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袁亮在投喂新疆北鲵时,兴奋地向学生们分享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新疆北鲵野生种群数量已增至3300尾。
今年45岁的袁亮,投身新疆北鲵研究工作已有21年之久。自2023年6月起,他带领学院的7名科研人员,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并结合实地走访,对温泉县西部2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展开全方位普查,涵盖博尔塔拉河、鄂托克赛尔河、阿日夏特河、米尔其克河4条河流及其分支水系,以及温泉县南部湿地、高山和湖泊等重点区域。至2024年12月底,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此次普查结果表明,在温泉县域内,新疆北鲵野生种群数量增加了300尾,达到3300尾,且这一数据不包含人工孵化和干预的个体数量。尽管此次普查未发现新的野生种群栖息地,但种群数量的增长依然来之不易。
新疆北鲵是有着3.5亿年历史的孑遗物种,也是新疆现存唯一的有尾两栖动物,被列为“极危”等级,主要栖息于温泉县西部山区博尔塔拉河水系上游的支系中。1866年,俄国人凯斯勒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新疆交界的阿拉套山地区发现了新疆北鲵,并为其命名。1989年,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秀玲在温泉县再次发现新疆北鲵,当时陆续发现6处栖息地。
2006年,王秀玲教授及其团队也曾对新疆北鲵野生种群资源进行普查,但受自然环境、时间紧迫以及设备短缺等因素限制,调查仅覆盖人工能到达的局部区域,当年普查结果显示其野生种群分布数量仅2000多尾。
新疆北鲵面临诸多生存挑战,其自身遗传多样性较低,各栖息地相隔较远,导致种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全球气候变暖致使高海拔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涌泉干涸,使得新疆北鲵生存面积萎缩,而它们迁徙能力较弱,难以寻找新的适宜栖息地。为突破这些困境,相关部门从2017年实施禁牧封育和人员准入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建立科研监测体系,精准掌握其生长规律与生态变化,据此科学制定保护措施;投入3000余万元强化管护能力,完善保护区设施与功能,全力为其营造良好的生存繁衍环境,才实现了种群数量的增长。目前,《温泉县新疆北鲵自然种群资源普查报告》已编制完成,为后续精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下一步,科研团队和专家们将联合相关部门,计划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多个地区开展新疆北鲵野生种群资源普查。
二、议论文写作要点剖析
(一)审题立意精准把握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角度立意:可立意为“守护生物多样性,共筑地球家园”,着重阐述新疆北鲵种群数量增长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类比其他珍稀物种保护对生态平衡的作用,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引导思考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详细讲述大熊猫保护工作对其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
着眼于科学研究与物种保护的关联视角:以“科学之光,照亮物种保护之路”为题,深入探讨科研人员对新疆北鲵的研究及普查工作,如何为其保护提供支撑,像袁隆平团队研究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阐述科学研究在物种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启发思考科学研究如何助力更多物种的保护。可以具体分析袁隆平团队研究过程和成果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方式。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层面立意:立意为“和谐共生,书写自然与人类的美好篇章”,详细论述保护新疆北鲵栖息地、减少人类干扰等措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比人类过度开发对物种生存的破坏,倡导在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例如描述一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导致物种灭绝的案例。
(二)论据素材巧妙运用
4.事实论据
我国对朱鹮的保护,从最初仅存7只到如今种群数量大幅增长,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等科学措施,使朱鹮脱离灭绝危险,类似新疆北鲵保护,论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详细说明朱鹮保护过程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取得的成果,与新疆北鲵保护情况对比。
科学家通过对北极熊的长期研究,了解其生存习性和面临的气候威胁,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如同对新疆北鲵的研究助力其保护,论证科学研究对物种保护的作用。讲述科学家对北极熊研究的方法、成果以及如何应用于保护策略制定,与新疆北鲵科研工作相呼应。
塞罕坝从荒漠沙地变为绿水青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类似新疆北鲵栖息地保护体现的和谐共生理念,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分享塞罕坝生态修复的历程、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对照新疆北鲵栖息地保护的意义。
理论论据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适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层面,名言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决定自然的回馈,新疆北鲵保护体现和谐共生可避免自然的“冷酷”,唤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在论述和谐共生时开篇引用,强调破坏自然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