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澳门的商业经济与妈祖信仰(陈衍德世界宗教研究).doc

1澳门的商业经济与妈祖信仰(陈衍德世界宗教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5

澳门的商业经济与妈祖信仰

陈衍德来源:《世界宗教研究》1998.01发布时间:2013-09-16

妈祖信仰在澳门流行是随着福建人移民此地并从事贸易而出现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因而兼具了财神的性质。妈祖作为商业守护神,在澳门的渔商关系中扮演了信用担保者的角色,反映出这一民间信仰与传统经济模式的互为适应关系。妈祖信仰还通过对各种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广泛吸取与渗透来间接地与澳门商业经济产生互动。妈祖信仰逐渐被澳门中外人士所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商业进取精神。

一般认为,葡萄牙人称澳门为Macau系由闽语呼澳门之妈祖阁(娘妈角)音译而来。据此推断,澳门妈祖阁当由福建人所建。福建人是如何将源于本省莆田的妈祖女神带到澳门并建庙祭祀,其细节恐已难于考证。然而妈祖阁既渐成地名,亦足见其对于当地之重要。正如澳门《妈祖阁五百周年纪念碑记》所言,“澳门初为渔港,泉漳人士莅止,懋迁成聚落。明成化间创建妈祖阁,与九龙北佛堂门天妃庙、东莞赤湾大庙鼎足辉映,日月居诸,香火滋盛,舶舻密凑,货殖繁增,澳门遂成中西交通枢要”。①澳门从小小渔村到贸易大港的变化,妈祖信仰的作用不可小视。而从这一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福建移民在澳门的工商业活动与其妈祖信仰是如何互动的。

清乾隆年间任澳门同知的印光任和张汝霖在其著作《澳门纪略》中,谈到澳门半岛西南端南环一带的居民,“其商侩、传译、买办诸杂色人多闽产,若工匠,若贩夫、店户,则多粤人”。②而妈祖阁正座落于此。福建商人聚居于妈祖阁一带,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那正是他们的祖先从故乡来到澳门时最先登陆的地方。据葡人安娜?玛丽亚?娅玛洛(AnaMariaAmaro)的研究,澳门最早的居民来自福建,其中的贾氏(Kai)很可能是第一个在澳门定居的家族,他们不从事农业,而是在内港的入口处,即妈阁山脚的下环街(亦即南环)一带落户,从事捕鱼及海上贸易,而那正是后来矗立起妈祖阁的地方,也是葡萄牙人最初登陆澳门并与当地人接触的地方。③虽然娅玛洛所据的材料带有传说的成分,但毕竟反映了福建人移居并经商于澳门的史实。其中的“贾”很可能是双关语,它既是姓氏又有“商贾”的含意,并且妈祖阁的建立也隐约与贾氏家族有关。

《澳门纪略》在上述记载之后又有如下文字:“……有奇石三:一洋船石,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于庙前石上镌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异。”④这段文字虽然在妈祖阁建庙的年代上有误,但对此庙为闽贾所建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并从方言的角度证实了其命名者乃福建商人。再者,实地观察那块被称为洋船石”的摩崖石刻,可以发现那上面雕刻的正是闽式的“大鸡眼”海船,两边船首锚孔绘着圆形的大鸡眼图案,⑤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五百年前福建海船来到了澳门。“洋船石”所在地属妈祖阁范围之内,也正隐含着此庙为闽商所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洋船石”上的“利涉大川”四个字,不也正蕴喻着福建海商那种不畏艰险追逐利润的创业精神吗?

澳门妈祖阁同时还是一座佛寺,叫正觉禅林,其佛堂与供奉妈祖神像的正殿为紧邻。在佛堂院内有一碑刻,曰“重修妈祖阁碑志”,碑文为清香山县里人赵允菁所撰,年代为道光九年(1829),其内容亦可为以上论述提供一些佐证。碑文言及妈祖阁来历时曰:“相传往昔闽客来游,圣母化身登舟,一夜行数千里,抵澳陟崖至建阁之地,灵光倏灭,因立庙祀焉……”可见妈祖阁为福建人所立。碑文言及捐资修缮者之情况时又曰:“巨室大家,岁资洋舶通商,货殖如泉,世沾渥润,……”可见出资者多为商家。⑥

妈祖阁“第一神山”石殿前横柱下方刻有两行字:“明万历乙巳年德字街众商建,崇祯己巳年怀德二街重修。”这两行石刻透露出这样一个史实,即妈祖阁的扩建是伴随着澳门商业街市的扩展以及商人实力的增强而进行的。据康熙《香山县志》载:“万历中,督抚奏请就其聚庐中大街中贯四维,各树高栅,榜以‘畏威怀德’,分左右定其门籍……分东西各十号,使互相维系讥察,毋得容奸,听海防同知及市舶提举司约束。”⑦这也就是石刻中“德字街”、“怀德二街”的来历。也就是说,在妈祖信仰的感召下,商民聚居于澳门者渐多,并逐渐形成街市,至明万历中已有以“畏”、“威”、“怀”、“德”四个字命名的四条街了。商民又不断出资兴修扩建妈祖阁,终至后日之规模。从《澳门纪略》中可知,福建商人在澳门有很大势力,那么上述四条街的“众商”中包括许多闽商,恐怕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从古代到近代,澳门的福建移民既是当地工商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妈祖女神的虔诚信徒,因而工商业的繁荣和妈祖阁香火的兴旺互相辉映,互为因果,至今依然如此。当今闽籍人士约占澳门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⑧在当地工商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他们崇拜妈祖的热情丝毫不比他们的先辈来得

文档评论(0)

知识贩卖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