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叁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三、赋税制度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时期赋税制度基础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均田制的实施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均田制无法推行均田制的兴废影响赋税制度变化租调庸交粮食交布帛纳绢代役三、赋税制度唐前期:租庸调制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资治通卷》卷226概括租庸调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税额固定。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三、赋税制度唐中期:两税法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两税法有何创新之处?并概括其影响。特点:(1)扩大征税对象;(2)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3)缩减征税次数;(4)简化税收名目。影响:(1)保证国家财政收入;(2)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隋唐制度创新建树唐朝法律制度建设以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
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开明豁达,充满自信
既善于从历代兴亡中总结出治国安邦的政治
经验,又锐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开创了唐
前期一百多年持续繁荣的局面……成为以后
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
——王小甫等编著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课堂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检测科举制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随堂检测三省六部制2.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随堂检测两税法3.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C***明经考试要求考生熟读并且背诵儒家的经典(包括注疏)。明经出身后,经吏部试合格,大多被选授为县丞、县尉、县令,普遍地成为州县基层的地方官员。像韩愈、白居易、柳宗元都曾参加过明经科考试。进士科以诗和赋为主,重视应试者的文学才华。唐代所有科举试中,进士的名声最响,“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也有变化与创新,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一、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概况(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选官权力;(3)曹魏政权渴求人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