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法学专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居住权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法学专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居住权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PAGE18

居住权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录

TOC\o1-3\h\u27642摘要 1

3961一、居住权立法的概述 2

29674(一)居住权的概念 2

19962(二)居住权的特征 2

3349二、目前我国居住权立法存在的问题 3

32150(一)居住权的范围不明确 3

85841.居住权主体的规定不明确 3

62712.居住权客体的规定不明确 3

424(二)居住权的类型较少 4

145111.缺少法定居住权 4

261172.缺少投资性居住权 4

10484(三)居住权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 4

30919三、完善我国居住权立法的对策建议 5

4891(一)明确规定居住权的范围 5

275601.扩大居住权的主体范围 5

236972.扩大居住权的客体范围 5

1687(二)增加居住权的种类 5

33211.增加法定居住权 5

154642.增加投资性居住权 6

13959(三)明确规定居住权的权利义务 6

323411.居住权人的改造权 6

220492.居住权人的优先购买权 6

30833.居住权人的义务 6

4498结束语 7

11673参考文献 8

PAGE

PAGE18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新创设的居住权制度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居住权作为一项新的用益物权类型对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如离婚妇女,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居住利益和尊重房屋所有权人的意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居住权制度是一项新创设的制度,新增设的关于居住权的规定仅有六条并不成熟,还缺少许多解释和完善配套措施。为了更好地发挥居住权的立法目的和社会价值,弥补居住权立法上存在的不足,从多方面着手分析我国居住权立法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可行的完善居住权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居住权;人役权;用益物权;问题;对策

居住权立法的概述

居住权的概念

根据《民法典》第366条,居住权是指有居住权的主体对他人所有的全部或部分房屋及其附着物享有的使用权和占有权。显然,居住权制度属于用益物权的范畴,可以以合同为基础建立。

居住权制度是我国《民法典》新增的一项制度,它不仅深刻贯彻了“与居所同住”的理念,而且为有效解决居住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制度是一种用益物权,即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而占有和使用他人所有的房屋。《民法典》中的新制度以相关继承制度为基础,结合人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权制度”。

居住权的特征

居住权制度具有直接控制能力,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属性。居住权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居住权具有排他性和优先性。在居留权有效期内,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或约定的理由,无论房屋所有人如何处置房屋,即使房屋所有权为他人所有、购买或继承,居住权人仍有权依法在标的房屋内居住,买受人或继承人不得要求居民迁出。

其次,居住权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民法典》第370条的规定。当然,没有任何权利可以永远存在,居住权也可以永远存在。此外,当事人可以约定居留权的期限。对期限没有明确约定的,居住权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权利人的寿命,即居住权消灭时,该权利消灭。居住权制度的术语特征反映了现实的合理性。居住权期限的规定不仅给了当事人自行谈判的机会,而且保护了双方的权益;最长期限的规定体现了限制权力滥用、防止权利滥用的原则。

最后,居住权制度的个人特殊性很强。根据《民法典》第369(3)条的规定,居住权的人身属性是明确的,不得转让或继承。原则上,除非另有约定,否则不得出租。如果居住权可以随意转让,作为弱势群体的居住权人很可能会为了偿还债务而转让居住权,这将导致需要居住的人没有居住权,而拥有自己居住权的人享有多重居住权,而这种现象无疑会削弱居住权的保障权,这也无疑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从“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可以看出,当事人是根据协议可以转让居留权的第三人。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后转让居留权,主要是为了实现权利人的投资利益或其他利益。居住权确立后,当居住权可转让时,权利持有人很难被迫转让居住权。这种转让也反映并符合我国法律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含义。

目前我国居住权立法存在的问题

居住权的范围不明确

居住权主体的规定不明确

居住权具有明显的人身专属性,一般是自然人,不能归其他人所有。居住权设立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为目的,所以主体一般具有特殊身份,居住权通常产生于婚姻家庭关系。正是由于特殊身份属性的限制,有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房屋利益无法实现,例如存在雇佣关系的

文档评论(0)

lhmibt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成人学历教育服务10余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