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翻译的“忠实观”的演变13级英语(旅游方向)班第二小组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1)案本(2)求信(3)神似(4)化境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1)尤金·奈达(2)皮特·纽马克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也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天演论》译注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以上可见,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01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中的“一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必须与原文完全的对等与忠实。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是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泰特勒提出“翻译的三原则”;纽马克阐述了“交际性翻译”和“语义性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尽管这些翻译原则所运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它们似乎都没有超出忠实性的本质特征。翻译被看作是文本意义的一种语言间的完全的、绝对的转换,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Simon,1996)阶段一:02阶段二:继语言学研究范式之后,翻译研究以“二元论”作为理论基础,进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然而,它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忽视了翻译是一种涉及到伦理选择的复杂活动。随后,翻译研究进入了解构主义多元化阶段(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向心解读,消解了逻各斯中心论(逻各斯中心论,即西方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1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义的内涵。2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3阶段三: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翻译伦理:法国翻译理论家Berman在1981年首次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对翻译的忠实观重新进行了理论审视他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主张保留差异,提倡尽量异化翻译。)需要完善的原因:翻译实践表明,译文要在思想、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①首先,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②其次,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③再次,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复杂伦理活动。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好的翻译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链的过程"。这种翻译伦理观保留了异语文化的差异性,破坏了译语文化的规范,运用抵抗(resistancy)的翻译策略扼制了主流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王大智则提出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通过传介他者来丰富自身。“异质”“差异”“他者”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已成为翻译伦理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翻译伦理关注的正是“忠实性”问题,而将“翻译伦理”代替“忠实于原文”更具有合理性。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不同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忠实于原文”而“忠实于其他对象”的现象。这正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译者的伦理选择。因此,翻译伦理将忠实的对象扩大化,丰富了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内涵,忠实于原文只是译者伦理选择之一。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在长期的翻译活动中,一些译者提出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如严复、傅雷、钱钟书等。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国内是否有系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