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2025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鉴于“乡土中国”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这一概念。事实上,我们不难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理解,“新乡土中国”之“新”,在于较之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今天的中国乡村已然呈现的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同时,我们也不难从横向的空间维度上发现,较之城市的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中国乡村社会仍然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保留着大量并未在现代市场经济浪潮冲刷中完全丧失的“乡土本色”,这也正是“新乡土中国”仍有“乡土”之谓的原因所在。简言之,“新乡土中国”是一个“现代性的乡土社会”。如果说,乡土伦理的传统形态和特征基于其乡土特性,那么,伴随着“乡土中国”向“新乡土中国”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既蕴涵现代价值又不失乡土本色的“新乡土伦理”如何生成?
毋庸置疑,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乡村社会不再是“世外桃源”。由此,传统乡土伦理蕴涵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市场化进程为新乡土伦理注入了开放、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从而为其提供了实现转型的“现代之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此种现代转型视为对乡土伦理传统的绝对消解。应当看到,新乡土伦理终究脱胎于传统乡土伦理,从而使后者成为其“历史之根”。试图与乡土伦理的传统彻底“决裂”,只会使新乡土伦理丧失其根基而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构架或悬置无用的道德说教。概言之,寻求乡土伦理“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是新乡土伦理成功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径。
(摘编自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
材料二:
走出乡土是一个“松绑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启了走出乡土之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变迁更为快速明显。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很多的人从土地上挣脱出来了,大部分原来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村人口来到了城市,从事不同于种地的行业。同时,市场经济让物品流动自由起来。人、物的自由流动,改变了原来那种“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在许多人走出乡土的这个过程中,整个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发生着改变。
“松绑”的过程,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城市群和大都市的崛起;知识阶层地理分布更为集中;财富聚拢,区域差别加剧。中国社会转型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大重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重组时代,农耕文明的社会结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原来的亲缘、血缘聚居让位给地缘、职缘。现在农村里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虽然还是原来的那种亲缘、血缘的聚居,但生产方式已经不同了。青壮年都出来打工,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在城市安家落户,甚至几年都不回家看一看。原来对村庄里的人非常熟悉,现在可能连一半的人都不认识,熟悉社会变成了半熟悉的社会。但城市的扩张,又没有重新组成新的熟悉社区,因为新社区的流动性非常大,经常是人来了又走。不像农耕文明绑在土地上的生活,太大的流动性没法形成熟悉的社区。
重组的过程要求家庭和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也要重新确立。原来束缚在土地上“生于斯,死于斯”的农人所遵循的家庭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传承的传统文化观念,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则很难在现代情况下发挥作用了。原来价值的观念,传统的东西,需要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进行创新,这是社会的意义。比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的传统社会里的“长老统治”,那是社会变迁缓慢的社会里靠经验和习惯的生活,年长者具有生活经验,有优势,也有权威。但是,现代社会是流动性和知识创新都在增长的社会,“习惯是适应的障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这也是大重组的过程对社会的挑战和意义,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个人和家庭等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
乡土中国进入信息化、城市化社会和走出农耕农业文明几乎是同步的,而美国大约是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所以说我们是压缩式的转型,经济、人才、社会大重组。重组后,我们原来依靠的伦理责任和相应的权利来维系社会关系的传统文化,以及基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组合方式下,已经不能再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在“松绑”和大重组中,不确定性和竞争越来越大,所以现代社会人的焦虑也比较强。在下一步的大重组过程中,应该找到一个相反的方向,“和”“合”文化将显示出力量,“和”指的是和谐和秩序,另一个“合”指的是合作互助,不能再那么强调竞争。大重组的社会也是制度创新的沃土,可以期待“和合”新文化:“各成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欣欣向荣。”
(摘编自陈心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四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九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高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