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七週:道德理論Ⅱ康德倫理學、正義原則與權利原則01040203投擲原子彈是道德的行為嗎?美國第33任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Truman)在聽取顧問團建議後,決定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顧問團評估,要盡快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是投擲原子彈,就可以逼使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理由是:儘管投擲原子彈會造成日本百姓的死傷,以及許久都沒辦法消除的輻射線污染,但相較於長年戰爭造成的更多人命和財產損失,投擲原子彈的結果仍然比較好。請問:你贊成投擲原子彈以盡快結束戰爭的作法嗎?一、前言一、前言當我們在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對錯時,「結果的好壞」似乎不是唯一重要的考量。今天的課程將告訴你:1.康德倫理學的主張是什麼?2.在道德兩難中,如何運用康德倫理學來做判斷?3.康德倫理學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4.正義原則和權利原則是什麼?在道德兩難中,如何運用這兩個原則來做判斷?0102效益主義屬於「目的論」:目的論主張「好壞」先於「對錯」。這是說,我們必須先知道行為結果的好壞,才能藉以決定該行為的道德對錯。康德倫理學、正義原則和權利原則屬於「義務論」:義務論認為,行為「對錯」的決定獨立於結果「好壞」的判斷。我們必須先決定一個行為是對還是錯,才能判斷它有沒有價值。目的論與義務論:一、前言道德價值的關鍵在於動機:出於「善意志」(goodwill)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這是說,行為的動機必須是為了履行道德義務。道德對錯的關鍵在於行為本身的特性:道德上對的行為能夠通過定言令式(categoricalimperative)的「普遍法則形式」(theformulaofuniversallaw)和「目的自身形式」(theformulaoftheendinitself)的檢驗。康德倫理學的基本主張:一、前言定義:善意志是行為者依照道德原則的要求而去選擇行為的一種承諾或態度,行為的動機就是為了履行道德義務。善意志的性質:善意志的「善」不在於可以產生好的結果,只要行為者的動機是好的,結果的好壞並不影響行為的道德價值。善意志是唯一一種無條件的善。善意志的特殊價值:二、康德論善意志只有出於善意志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如果是為了滿足特殊利益或欲望(例如,商家為了獲得良好商譽),那麼這個行為(例如,童叟無欺)沒有道德價值。善意志和道德義務的關係:動機是不是出於善意志,決定了一個行為有沒有道德價值,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義務則決定了該行為的道德對錯。二、康德論善意志道德法則:三、康德論定言令式(一)道德法則:1.道德法則的特性:道德法則是普遍且必然的。普遍性:道德法則約束所有理性的存在者。必然性:道德法則要求理性存在者必須以某種方式行動。2.道德法則對人類呈現為一種定言令式:人類除了理性,還有欲望和需求,所以感覺道德法則像是一種束縛。道德法則會以「應該」的命令形式呈現。道德法則指出我們的義務,義務就是由道德法則所規定的必然行為。定言:基於無條件的客觀目的,沒有例外。令式:以命令的形式呈現。定言令式建立在「善意志呈現在行為中」這個客觀目的之上,且它是客觀原則,適用於所有人。定言令式的形式不是「如果你想要得到某個結果,那麼你就應該做某件事」,而是「你應該做某件事」。定言令式所命令的對象是所有理性存在者,它規定了我們的道德義務。定言令式:客觀目的決定的客觀原則。三、康德論定言令式三、康德論定言令式(二)定言令式的形式:1.普遍法則形式:只依據那些你可以同時願意它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一般稱為可普遍化的(universalizable)條件。根據普遍法則形式,如果一個行為是道德上對的,則其所依據的準則可以通過可普遍化的測試。普遍法則形式的精神是:如果你願意自己採行的準則,成為所有理性人都採用的行為依據,那麼你的行為就合乎道德,否則就是道德上不應該做的。三、康德論定言令式2.目的自身形式:行動時對待人性的方式是,不論對自己或任何一個他人,絕對不能當成只是手段,而永遠要同時當成是目的。根據目的自身形式,任何道德上對的行為必須把人視為目的,而不能當成“只是”手段。「只是」這個但書極為重要,因為康德並不排除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具有工具性的功能。只要我們尊重對方做為一個人的尊嚴,沒有限制其自由或忽視其權利,就符合目的自身形式的要求。康德認為人擁有理性和善意志,這個特點使得每一個人都應該被他人當成目的來對待。「把人當成只是工具」可以理解為:將人當成滿足個人喜好或達成因某個喜好所追求的目的之工具。例如,強暴、綁票勒贖等,都是把受害人當成只是工具。「把人當成目的」則可以理解為:尊敬對方是一個具有理性、可以實踐道德行為的尊嚴存在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