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摘要
污水再生利用是污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再生水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第二水
源”。污水安全再生是再生水回用的重要前提。然而,污水再生处理系统旨在去除
氮磷、粪大肠杆菌等常规污染物,难以有效去除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病原
微生物(病原细菌、病毒、耐药菌等)等生物风险类新污染物,再生水的安全回
用面临着生物风险问题。然而,目前缺乏基于二代高通量测序的非靶标病原微生
物识别方法,再生处理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赋存与源汇规律信息非常有限,其相
关信息亟待丰富和研究。
针对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病原微生物赋存信息不明的问题,基于构建的非靶
标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了三种不同再生处理工艺系统(以AAO、
AAO-MBR、MBR为二级处理单元)中病原细菌、病毒与ARGs的赋存情况。结
果表明,再生处理系统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等常规病原细菌的去除效果优
异,但却对某些人类相关病原细菌(如Pseudomonasputida、Aeromonascaviae)
的去除效果不佳。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可有效降低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的相对丰度,
但不能有效降低其多样性。
进一步地,分析了病原微生物在不同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各工段的赋存和源
汇规律。结果显示,缺氧段在病原细菌的去除过程中起到相对重要的作用,缺氧
段后续各工段对病原菌的去除效果不再有明显提升;消毒工艺对E.coli的去除效
果显著,在出水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病原细菌(如P.putida、Pseudomonasaeruginosa),
表现出对消毒工艺的强耐受。进出水中优势病毒种类差异较大,所有样本中综合
检出率(100%)和最高丰度检出率(67.86%)最高的病毒为鲤鱼疱疹病毒三型
(Cyprinidherpesvirus3)。再生处理系统对病毒的去除效果整体较理想。污水再生
处理系统削弱了病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生存的优势物种随着工艺的
优化减少。
最后,解析了病原微生物在系统内部的源汇关系以及潜在传播规律,且分别
从种水平和株水平示踪了病原微生物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传播情况。缺氧段
对于后端工段中病原细菌与病毒贡献比例较大,结果显示受纳水体中的很大一部
分病原细菌直接来源于进水;病毒来自前段各工段的比例相对均匀,但绝大部分
病毒仍然是未知来源。污水再生处理处理系统可控制部分出水生物风险,但出水
仍有一定潜在风险甚至延伸到受纳水体中。此外,再生处理系统也可以潜在增加
物种多样性,而上游输送和本地进化都是多样性发生的重要原因。
-I-
摘要
综上,本研究基于构建的非靶标高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不同再生处理系统
中全流程、各工段中病原微生物的赋存情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识别-认知”知识
体系;通过进一步地对工艺内,工艺间展开病原细菌株水平的示踪分析以及多重
耐药致病菌分析,探究了病原细菌在再生处理系统中的源汇规律。最终回答“城市
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赋存与源汇规律”这个科学问题,为污水安全再
生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污水再生处理;宏基因组学;病原微生物;赋存;示踪
-II-
Abstract
Abstract
Wastewaterreclaimedisanimportantwaytorecyclewastewater,andreclaimed
waterisconsideredasthesecondwatersourceforurbandevelopment.Thesafe
regenerationofwastewaterisanimportantprerequisiteforthereuseofreclaimedwater.
Wastewaterreclaimedtreatmentsystemsaredesignedtoremoveconventiona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