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pdf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_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

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O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

价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

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

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

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

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

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

“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

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一道德

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

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

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一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o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

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

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

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

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

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一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O现代家

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

“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

“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

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连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

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观念有重大意

义,这是其他价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系统中的其他规范

就会摇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

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

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

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

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一心理结

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

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一心理

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

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

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

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

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

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

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

文档评论(0)

文体创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