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什么是机器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7000m;机器人的发展历史;1973年:美国CincinnatiMilaeron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控制的机器人T3。
1976年:RalphBolles发展了机器人编程语言AL
1978年:Unimation公司推出可用于装配的通用机器人PUMA
1978年:日本,牧野洋发明SCARA装配机器人
1984JosephEngelberger创立Helpmates,开始发展servicerobots.
1994CMURoboticsInstitute的DanteII六足机器人探测阿拉加的Mt.Spurr火山。
1997NASA发射PathFinder,Sojourner漫游robot传回火星照片。
1999SONY发布AIBO狗,开始玩具机器人业务。
2002年,丹麦IROBOT发布吸尘器家用机器人ROOMBA,开始批量家用机器人系列。
2005年,FOSTERMILLER发布SWORD武装机器人,武装机器人始进入战场。
2006年,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RoboticsStodio,推动机器人的模块化、平台化趋势
;机器人三戒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2007年2月1日上市的《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比尔-盖茨预言: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机器人与30年前PC的发展机遇极为相似
机器人与30年前电脑行业发展状况极为相似
机器人面临的挑战也与30年前PC极为相似
;机器人带来的改变将与PC过去30年的相媲美;
人口老龄化的服务需求
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
;;;什么是机器人学?;1954年:Denavit和Hartenberg(1954)提出用于表达空间杆件几何关系的一般方法,可用于解机器人正运动学
1962:Ernst(1962)和Boni(1962)分别研究带触觉和压觉传感器的机械手
1964:Uicker(1964)的博士论文研究了空间杆件的动力学
1968:Pieper(1968)的博士论文中用代数方法解逆运动学问题
1968:McCarthy(1968)在StanfordAILab研究带摄像机、麦克风的机器人,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
1971:Kahn和Roth(1971)研究机器人的最少时间控制
1972:Paul(1972)研究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1973:Bolles和Paul(1973)用装有视觉和力觉的Stanfordarm完成水泵装配
1974:Bejezy(1974)研究机器人的动力学和计算力矩控制
1976:Bolles(1976)发展了机器人编程语言AL
1979:Paul(1979)研究了笛卡尔空间的轨迹规划
;1978年PUMA通用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可看作是工业机器人的成熟,直到现在,工业机器人的整个机械结构,驱动,控制结构,编程语言均和1978无本质差别。
1981年机器人学课本的出版标志着该学科的成熟,Denavit和Hartenberg(1954),Pieper(1968),Paul(1972),Bolles(1976),Paul(1979)等人的研究对工业机器人的成熟作用巨大。
1986:Brooks提出包容结构,开创基于行为的机器人学。
2000:Arkin出版“基于行为的机器人学”。
;;;什么是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及功能;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参数:;(3)、工作范围:
机器人手臂末端所能达到所有点的集合;大多数工业机器人采用关节的运动范围来确定其工作范围;
(4)、最大工作速度:
一般而言,是指机器人各个关节的最大运动速度;也可以是手臂末端的合成速度;
(5)、承载能力:
是指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置上,所能允许的最大加速度运动下都能承受的最大负载。;;第一代机器人:
1954年美国G.C.Devol申请了“通用机器人”专利;1960,美国AMF公司生产了柱坐标型Versatran机器人,是世界上第一种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Teach-in/Playback)型机器人,只具有记忆、存储能力,按相应程序重复作业,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感知与反馈控制能力。
第二代机器人:
进入8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包括视觉传感器、非视觉传感器(力觉、触觉、接近觉等)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代机器人——有感知的机器人。它能够获得作业环境和作业对象的部分相关信息,进行一定的实时处理,引导机器人进行作业。第二代机器人已进入了使用化,在工业生产中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FANUC) 课件汇总 孟庆波 20-O-F-511(位置偏移与码垛) ---26-O-F-621-3(程序控制指令).pptx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FANUC) 课件汇总 孟庆波18-O-F-42(组Group技术)、19-O-F-441(传输带物品的交接仿真).pptx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FANUC) 课件汇总 孟庆波 04-O-F-021-2机器人工作站 --05-O-F-021-3机器人离线仿真技术.pptx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FANUC) 课件汇总 孟庆波 06-O-F-711(三点法工具坐标系)--- 11-O-F-722-3(激活检验用户坐标系).pptx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FANUC) 课件汇总 孟庆波 12-O-F-111(机器人仿真ROBOGUIDE定时软件的制作)---17-O-F-141( 使用TP创建一个简单的机器人仿真工作站).pptx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FANUC) 课件汇总 孟庆波 27-O-F-21 (仿真环境的Part、Fixture和Obstacles)---31-O-F-34(信号).pptx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FANUC) 课件汇总 孟庆波 01-O-F-011机器人的发展史---03-O-F-013工业机器人应用及其参数.pptx
-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迁移现象.docx
- 以“蜜雪冰城”为例基于重庆高校周边的调查研究.docx
- 气化调压撬的行业知识介绍(河北东照能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