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自古逢秋悲寂寥—《故都的秋》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五个环节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说教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和意境,准确把握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0102(二)教学重点难点多媒体设备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三)教具准备朗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意境小组合作探究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对秋的特点进行深层次的把握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法。二、说教法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设置悬念·问题导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意味各有不同,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对比南国的秋——慢、润、淡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的特点即(文章的文眼)在哪里?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对比的作用: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觉得尤为悲凉。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郁达夫他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快速地浏览第三到第十一自然节,跟随作者一起来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试着归纳画面,每幅画面最好用四个字来归纳: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客观景物3、再读课文,读出画面品味文章、品出秋情
(合作探究阶段)
下面我们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同学们任选一幅画面进行赏析,赏析的时候注意抓住修饰语,来分析文章中哪些地方时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下面前后六个同学为一组,前面的同学可以转到后边来。
学生讨论,老师做指导。
学生讨论结束,一起展示讨论结果。小院晨景一椽破屋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底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主观情(清、静、悲凉)秋槐落蕊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灰土上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主观情(清、静、悲凉)秋蝉残鸣衰弱的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简直是家虫↓主观情(清、静、悲凉)雨后闲话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都市闲人“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主观情(清、静、悲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