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重难点提示;重难点提示;重难点提示;唇炎;唇炎是发生于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的总称,是一种以口唇干燥、皲裂、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粘膜病。
特发于唇部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分:糜烂性、湿疹性、脱屑性。
根据病因病理分: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腺性、肉芽肿性、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光化性唇炎;一、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又称慢性唇炎(chroniccheilitis)。
临床表现:干裂、脱屑和轻度糜烂。
类型:干裂性唇炎、脱屑性唇炎、糜烂性唇炎和湿疹性唇炎。
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温度、化学、机械性因素有关。
病理变化: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临床表现
1.干裂性唇炎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唇中部的唇红部易患
轻度肿胀,黏膜干燥、皱缩,形成2~3条皲裂
局部干燥、紧缩感
反复用舌舔唇;临床表现;3.糜烂性唇炎
损害范围较小
舔唇、咬唇、撕痂习惯后而继发
下唇多见
轻度肿胀,周围无白色条纹,脓性或脓血性痂皮
瘙痒和疼痛均不明显
;第一节唇炎;第一节唇炎;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发病季节、不良嗜好、病程反复;
(2)典型的临床表现:唇红反复干燥、脱屑、渗出结痂,“洋胡子”。
2.鉴别诊断
(1)干燥综合征;
(2)慢性光化性唇炎;
(3)念珠菌感染性口炎。;第一节唇炎;测一测;测一测;测一测;测一测;还记得《东成西就》吗?
梁朝伟那副腊肠嘴让人忍俊不禁;二、腺性唇炎
腺性唇炎(cheilitisglandularis)是以唇腺增生肥大、下唇肿胀为特征,上唇或上下唇同时发病的较少见。
主要累及:唇口缘及唇部内侧的小唾液腺。
唇炎中较少见。
病因:尚不明了,①先天性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②后天因素:可能与牙源性病灶、吸烟、化妆品等有关。
病理变化:表现各异,①单纯性腺性唇炎镜下见腺体明显增生,导管扩张;②化脓性腺性唇炎: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
多发于青春期之后,男多于女,一般分为两型。
;临床表现
多发于青春期之后,男多于女,一般分为两型。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唇肿大,以下唇多见,明显肿胀感。
(2)唇???黏膜面可见导管开口,扪及大小不等的颗粒状小结节,扪压下唇时可见一颗颗的露珠状或脓性分泌物。
(3)化脓性腺性唇炎可见唇部慢性肥厚增大、瘘管及瘢痕。
2.鉴别诊断
肉芽肿性唇炎:多位于上唇,唇明显肿大外翻,表面有纵形沟裂,呈瓦楞状,扪压无黏液流出。;治疗原则及方案
1.要注意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2.局部注射皮质激素制剂。
3.放射治疗。
4.内服可用10%碘化钾溶液。
5.对化脓性损害可以给大量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口服激素。;三、肉芽肿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sacheilitis)又称米舍尔肉芽肿性唇炎。
特征:唇肥厚肿胀。
部位:上、下唇可同时患病,以上唇多见。
病因:不明。可能与牙源性病灶、变态反应、细菌或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
病理变化:上皮层变薄,表面有不全角化,固有层为非特异性炎症,黏膜下层可见非干酪化类上皮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
多见于20~40岁,男女均可发病。
主要表现:上、下唇肿胀,但以上唇多见。
肿胀发展较快,缓慢持久呈反复及进行性病程。
自一侧口角至另一侧口角呈弥散肿胀,肥厚结实而有弹性,状似“褥垫”。
压诊:厚胀感。
唇红常伴有纵形沟裂,左右对称呈瓦楞状,可见渗出液并形成薄痂。;临床表现
梅-罗(Melkerson-Rosenthal)综合征:肉芽肿性唇炎,同时伴舌沟裂、面神经瘫痪。;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发病隐匿,进程缓慢,无唇部创伤感染史。
(2)口唇弥漫性反复肿胀,唇红常伴有纵形沟裂左右对称呈瓦楞状。
(3)扪诊唇部肥厚结实而有弹性,状似“褥垫”,无疼痛。
(4)组织病理学检查以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特征。;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四、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
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cheilitisofbenignlymphadenosis):亦称为淋巴滤泡性唇炎,是多见于下唇的良性黏膜淋巴组织增生病。
病因:不明,可能为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原始淋巴组织在光辐射下引起增生有关。
病理变化:部分上皮变薄,其表面有不全角化。在结缔组织中可见淋巴滤泡样结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
可发生在唇、颊及腭部黏膜,多见于下唇。
表现:与慢性非特异性唇炎的糜烂型相似,反复发作,唇部红肿、脱屑和糜烂。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基底柔软。
最突出症状:剧烈瘙痒,有时迫使患者用力揉搓、咬唇,痂皮破裂,流出淡黄色液体后约2~3min,瘙痒才能暂时缓解,每天可发作1~2次,发作时间比较固定。;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好发于青壮年,下唇常见。
(2)反复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