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面部皮肤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要点浅析
皮肤科、医学美容诊疗与研究领域目前常使用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进行全面部皮肤特征分析,但该类面部皮肤成像系统目前尚缺乏较为统一的名称,可被称为皮肤影像分析仪、智能皮肤检测仪、多光谱面部图像分析仪等,其基本原理相似,即在不同光源条件下定位点采集面部图片后借助计算机特定软件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和计算,进而在不同模式下凸显相应皮肤特征,并结合数据库进行量化标识,进而辅助临床诊疗。
尽管目前全球已有多种面部皮肤成像系统应用于临床,但迄今均未取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器械注册证,故国内多在皮肤科、医学美容领域的科研工作中使用,本文对其相关技术及应用要点进行总结与分析。
1.光源
虽然不同成像系统产品说明中罗列的光源数目存在差异,包括三光源[白光、紫外光(ultraviolet,UV)、偏振光]、五光源(白光、UV、平行偏振光、交叉偏振光、伍氏光)、八光源(白光、UV、平行偏振光、交叉偏振光、伍氏光、红光、蓝光、黄光)等不同说法,但究其本质,主要光源为必不可少的3种,分别为白光、UV和偏振光,其中偏振光通过偏振镜片过滤白光获得。
目前物理学界对多光谱成像(multispectralimaging,MSI)尚无明确定义,通常指同时采用2种或更多种不同光谱的成像模式(如波长和荧光寿命)的方法,记录20个波段以内的图像采集系统,包括非连续的宽或窄光谱带,而超20个波段称为高光谱成像(hyperspectralimaging,HSI),严格意义上仅使用数个色带或滤光片的传统光谱仪成像不能称为“多光谱成像”[1]。但由于缺乏严格定义,较多产品基于市场宣传的目的称之为“多光谱成像仪”,科研应用中需予以甄别。
1.1白光
白光即为用人工光源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光,为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光线,所采集的图片由红色(red,R)、蓝色(blue,B)和绿色(green,G)三原色组成,RGB彩图就是一个三维数据集合,每个像素都包含红色、绿色和蓝色3个色彩通道。白光的光源可为氙气闪光灯,也可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
有些成像系统配置了高清晰度单反相机,其在白光下拍摄的图片足以清晰显示面部皮肤的表面特征与细节,另有些系统会叠加平行偏振光来辅助凸显皮肤表面特征。
1.2UV
成像系统中所用紫外线光源可多为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A,UVA),波长范围320~400nm,亦称黑光[2]。另有成像系统产品提及伍氏光光源,伍氏光波长范围为320~400nm,峰值为365nm,其本质仍为紫外光。
皮肤中UV光源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不同色基对UV的吸收、反射、散射和激发荧光。UV直接照射皮肤后多种皮肤组织中色基对UV的吸收、反射、散射和激发荧光叠加结果使皮肤呈现为蓝色(380~460nm)荧光,其中相关色基包括色素、胶原蛋白的吡啶连接链、弹力纤维、芳香氨基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NAD)等[3]。
黑素吸收UV而无激发荧光,故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在UV光源下呈暗色,即在UV光源下颜色较周边皮肤加深,而色素脱失性疾病则因色素对UV的吸收减少,其他色基激发荧光增强,故呈亮色[4-6]。UV光源直接拍摄的图像主要为蓝白色荧光,经计算机处理分析后以黑白灰阶模式呈现荧光强度即为紫外斑图像。
俗称的“卟啉(紫质)”模式图片也是经UV光源拍摄呈现的,主要是毛囊中的荧光物质激发出荧光而成,本质为紫外荧光(ultravioletinducedfluorescence,UVF)模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处的“卟啉(紫质)”只是一个俗称,因为这些荧光并不全是卟啉类物质发出的。卟啉类物质受紫外线照射会发出红色荧光,但不同人的毛囊或者同一人的不同毛囊在紫外线下可发出红、黄、蓝、绿、橙、白等多种颜色的荧光,其来源多种多样。
毛囊中经UV激发产生的红色荧光包括635nm和620nm两种红光,痤疮丙酸杆菌可发出峰值为635nm的荧光,另外表皮葡萄球菌厌氧条件下培养后,暴露于含氧环境中2~3min后可发出峰值为620nm的荧光,但皮脂和皮脂腺本身并不能发出红色荧光,故红色荧光并不能直接表征皮脂、皮脂腺,而是表征这些细菌[7]。马拉色菌中的pityrialactone在水溶液中经365nmUV激发可产生峰值540nm的黄绿色荧光,在乙腈溶液中受355nmUV激发可产生峰值480nm的蓝色荧光,且强度高于黄绿荧光[8],故在“卟啉(紫质)”图片中常以珊瑚红色荧光表征皮肤局部某些特定细菌(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的定殖,而蓝白色荧光可能代表马拉色菌定殖。其他一些真菌也会在UV光源下显色,如小孢子菌及假单胞菌呈现绿色荧光,微小棒状杆菌呈现珊瑚红色荧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