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在此基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
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去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虚无。历史剧中的虚构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虚构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应》)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剧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或风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这都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虚构这两个特征。
B.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
C.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
D.“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
C.历史剧《屈原》根据个别史料进行虚构创作,充分体现郭沫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
D.历史剧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黑格尔把历史剧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文本类型,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则。
B.《红楼梦》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特征。
C.俄罗斯文学家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甘肃省天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
-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docx
- 河南省焦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素养训练语文试题.docx
-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复式统计图 6.1 复式条形统计图.ppt
-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回顾整理 总复习 z.4 多边形的面积.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