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常见急性病症的救护;常见急性病症的救护;迅速分诊并对急性病症尽快作出正确判断,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使病人迅速转危为安,从而到达满意的救护效果。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以下三个方面的救护:
一、高热;二、急性腹痛;
三、安眠药中毒。;高热的救护措施;二、原因和机制:;
2、针刺十指尖出血可泻热降温。
3、生命体征的监护:
卧床休息,应每4~6h测量并记录T、P、R、Bp。如出现烦躁、惊厥、谵妄等,遵医嘱选用镇静药。如出现脉搏快而弱、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要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治疗。;4、加强临床观察:观察皮肤、黏膜有无黄染、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出血点、皮疹,注意皮疹的疹型、分布特点、皮疹与发热的关系,这有助于对病因的判断。;5、原发病的治疗与护理:;
6、给予精神关心
7、做好病人皮肤、口腔等根底护理,满足病人的根本需要,使病人尽可能的处于舒适状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概念;病因;2、腹腔外或全身疾病引起腹痛
〔1〕腹壁疾病:腹壁外伤、腹壁脓肿等。
〔2〕胸部疾病引起的腹痛:如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等。
3.新陈代谢紊乱和各种毒素的影响:
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也可引起腹痛。
4.神经源性疾病:
由带状疱疹、末梢N炎等引起的腹痛。
;救护措施;〔2〕控制饮食与胃肠减压:禁食、禁水、胃肠减压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4〕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5〕对症治疗:吸氧,保肝。;
〔6〕镇静,止痛,诊断未明,处于观察期的急腹症病人,禁用麻醉镇痛剂,如吗啡、杜冷丁,必要时可用解痉剂,如阿托品,654-2等,禁腹部热敷。热敷减轻腹部疼痛掩盖病情,如有出血者,加重出血。
;;护理要点;2密切观察病情:
1〕一般情况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神态、脸
色、脱水程度,有无反响迟钝,皮肤苍白,出冷汗,烦燥不安等休克前兆的观察,
有无血压下降、出血、少尿、腰背痛、呼吸
困难,发绀等DIC前兆的观察。
2〕特殊病症观察:①腹痛部位,性质。
②恶心、呕吐。
③排便异常。;
3遵循五禁四抗原那么:
五禁即禁食、水、禁用止痛剂、禁用热敷、
禁灌肠及使用泻剂,禁止活动。
四抗即抗休克、抗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抗
腹胀、抗感染。
;;安眠药中毒;安眠药分类;中毒机制;救护措施;〔6〕血压下降者,用升压药。
〔7〕昏迷或抽搐者,选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
〔8〕选用拮抗剂,安易醒〔氟马西尼〕拮抗。
〔9〕用纳络酮,有助促醒,0.4-0.8iv。
〔10〕保肝对症。
〔11〕血液灌流,血浆置换,促进毒物排泄。;观察护理要点;;急性心力衰竭;概念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短期内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室负荷突然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急剧下降,体循环或肺循环急性淤血和组织灌注缺乏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脏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可分为急性左
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
衰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严重者可发生
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急性右心衰竭较少
见,主要由右室梗死或大块肺梗死所致。本节主要讨论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任何突发的心脏解剖或功能损害,导致心排血量急骤降低和肺静脉压突然升高的因素,均可引起急性左心衰竭。;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
2.急性压力负荷过重
3.急性容量负荷过重
4.急性心室舒张受限;二、临床表现
1.急性左心衰竭的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由于
肺毛细血管压急骤升高,如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渗入肺间质和肺泡,影响气体交换。病人突然
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呼吸浅快,每分钟可达30~
40次,端坐喘息,频繁咳嗽,咯出大量白色或粉红
色泡沫样痰,严重者泡沫痰可从口、鼻中大量涌出。病人常极度烦躁不安,大汗淋漓,面色灰白,皮肤湿冷,严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2.听诊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肺动脉区第二心音亢进,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可出现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局部早期病人,病程在肺间质水肿阶段,肺部可无湿罗音,亦不咳泡沫样痰。;急性左心衰竭为危重急症,应迅速、积极针对病因、诱因和病理生理变化三方面综合治疗,其首
文档评论(0)